本帖最后由 ruyi 于 2021-3-18 09:49 编辑
作者:十嘉月 距离新冠疫情爆发已经过去一年了,至今我们还在与疫情战斗。有人因为生病而离去,更多的人战胜了病魔。患者的痊愈是国家与人民的共同努力,是可喜可贺的事情,但痊愈者满心欢喜迎接新生活时,也展开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社会性死亡。 社会性死亡,简称“社死”。社会性死亡指一个人因为当众出丑而臭名远扬,被人嘲笑想自尽的词语.现在多用于夸张表达丢脸、出丑的程度,类似于“公开处刑”。另一个含义为个体遭遇网络暴力后,陷入社交往来被阻断、社会声誉被倾轧困境的一种代名词。 “社会性死亡”这一用语最早出自美国作家托马斯·林奇的书《殡葬人手记》,书中有一段对死亡种类的描写,描写如下:“死亡有多重意义。听诊器和脑电波仪测出的,叫“肌体死亡”;以神经末端和分子的活动为基准确定的,叫“代谢死亡”; 最后是亲友和邻居所公知的死亡,“社会性死亡”。(资料参考百度百科) 对于新冠痊愈者的后续报道较少,即便他们痊愈出院,但仍承受生理与心理上的后遗症。 “9月11日,为加强治愈患者的心理疏导工作,国务院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印发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治愈患者心理疏导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分别从七个方面对社会大众的心理健康干预给出了具体指导。” 痊愈者出院不敢让人知道自己曾经是新冠患者。在医院时是重症患者,被当做“病毒”般害怕排斥、出院后被周围人排斥,工作单位无故开除、甚至有人会对他们人身攻击,网络暴力...... 群体不接纳。新冠痊愈者出院重新生活所遭受最常见的困难就是融入群体困难。人类是群居动物,人是离不开群体生活的。新冠痊愈者所面临的融入困难有多方面因素。即便已经痊愈,但大多数人对于疫情认识仍胆战心惊,小心警惕的“宁可错杀也不可放过”的状态。对于新冠患者等于“病毒”,新冠痊愈者等于病毒携带者的错误认知。社会新闻中有许多关于新冠痊愈者因为患病经历,被拒绝住房、拒绝提供工作机会甚至是拒绝其消费。多重因素导致痊愈者难以融入群体中。严重影响痊愈者回到正常生活和心理健康。 社会压力。之前确诊的成都女孩,在确诊后积极配合防疫工作上报行踪。却在不久后自己详细的身份信息包括身份证号、电话、住址等信息在网上广为流传。因为行动范围广,出入酒吧等场所被网络攻击。该事件引发了舆论对于疫情期间个人隐私保护界限、“荡妇羞辱”等多层面争论。 创伤后应激障碍。由伦敦大学学院(UCL)医学专家牵头组成的英国新冠疫情创伤应对工作组表示,那些在重症监护病房经过治疗的新冠治愈者患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风险最高。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急性应激障碍现况调查, “62例参与调查的患者中,有41例出现急性应激障碍症状,发生率为66.13%;其中有分离症状者30例(48.39%),有回避症状者24例(38.71%),有重复体验症状者21例(33.87%),有高警觉性症状者37例(59.68%);发生重度急性应激障碍者24例(38.71%),发生中度急性应激障碍者17例(21.42%)。”
由新冠疫情诱发的心理疾病问题引发国家政府的重视。政府相关部门就出台了多项措施,提供相关的心理疏导帮助。《方案》提出的七个方面要求包括:加强关爱帮扶、加大宣教力度、完善健康信息、开展心理测评、加强心理疏导和随访管理、做好重点人群危机干预、推动心理热线平台服务。 无论是新冠患者或是新冠痊愈者,每个人都是我们所热爱的国家的一份子。这一场“战役”的胜利是需要我们目标一致,团结一气。每一个痊愈者都是经过医生谨慎诊断,确定100%没有传染性才会被批准出院的。毕竟每一位医护人员都比我们更紧张疫情的变化。 参考文献: [1]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痊愈出院后的社区随访[J].中国医刊,2020,55(4):349-350. DOI:10.3969/j.issn.1008-1070.2020.04.001. [2]唐贵,胡家光,黄小红, 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引起急性应激反应1例病例报告[J].中国社区医师,2020,36(22):19-20.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20.22.008. [3]邵艳霞, 王倩, 胡光涛, 孙溦.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急性应激障碍现况调查.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20, 42(18): 1817-1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