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ruyi 于 2021-3-12 15:22 编辑
作者:林安清浅
个子瘦小、说话轻声细语的小强,今年16岁,上初一。自幼聪明、懂事、乖巧的他,好像突然变了一个人似的。他不爱学习了,染上了不良习性,开始吸烟、上网吧、打架、小偷小摸等等。家长无法管教,学校也放弃了对他的教育……
“我对他一点办法都没有。他现在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小强的爸爸这样说道。 “以前,我总把孩子的事放在心上,常常教育教育训导他,还整夜整夜地睡不好。现在看他无药可救,反而放下了。不想再管他了,随他去罢。”小强的妈妈如是说。 小强,如今退学在家,经常和朋友结伴外出,夜不归宿。 面对这样的孩子,家长束手无策。
年初时,小强因为中午喝了很多酒,考试时睡着了,结果期末考试三门不及格,合计不满60分。学校要求小强退学。因为他的户口不在上海,是借读生,所以学校才能做这样的决定。 春节以后,经过和学校的商议,小强允许继续在校学习,但要求遵守校规,不得上网。小强同意了。 可是刚刚开学三天,小强和同学结伴去网吧的事被老师发现了……
孩子怎么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或许一切都有迹可循。 小强出生在西部地区的边远农村,自幼聪明、懂事。9岁那年,因为父亲工作的原因,小强从边远农村转入省会城市读书,这一次生活环境的变化对他来说是十分重大的。当时,小强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没有受到严格的教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不那么爱学习了,还开始抽烟,变得不求上进。14岁那年,小强又从省会城市进入上海,厌学、吸烟、小偷小摸、上网吧、打架等变得司空见惯。 “我心里觉得很烦,不喜欢待在家里。我喜欢一个人,喜欢和朋友出去玩。妈妈啰嗦,稍有不对就骂我;爸爸动不动就打我,之前还把音响砸了。我不想跟爸妈说话,不想和他们沟通。” “我也想读书,想对爸妈讲,但他们又不相信我,说了也白说。”
评估与分析: 根据小强的自述,其父母的自述,以及小强本人的经历,结合临床心理学的诊断标准,认为小强有品行障碍的心理问题。 小强在成长过程中面临重大的环境生活转变,对孩子的成长有极大的影响,如果那时候家长能小心呵护,精心培育,及时处理各种意外事件,小强本来不至于发展到现在的状态。 小强现已16周岁,母亲仍用培养儿童的方式,批评、指责,甚至说要放弃对他的教育。因为方法不对,小强知道母亲是为了自己好也难以接受,不愿与母亲交流。而父亲是企业质量管理工程师,在生活中对小强的缺点、错误采用的是打骂的管教方式。小强已有很强的独立意识,这样的方式只会加深他的反抗心理。
咨询策略、技术和计划: 针对小强的品行障碍问题,首先与小强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采用消除顾虑、说服劝慰、启发建议、评价鼓励、消除应激因素等方法,发挥小强的内在潜力。主要运用倾听、共情、解释、建议、指导等技术。 针对小强父母的教育偏差,利用支持性的心理治疗方法,让小强父母理性面对现实,消除刺激因素,用倾听、建议、指导等方式帮助他们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 针对小强全家的情况采用家庭疗法。因为家庭是一个系统,任何成员所表现的行为都受到家庭系统内其他成员的影响,个体的行为影响整体,而系统功能也会影响各个成员。 咨询计划在3-10次之间。 【注意:如果确实是品行障碍,孩子问题行为的改变就不是短期能解决的。一般的行为改变,如果只是起步,也许5次就够了,但行为改变的稳定则需要更多的时间,尤其是在孩子的问题行为比较严重的情况下。】
咨询过程中的重要部分: 第一次咨询的开始阶段,小强的父母以极快的语速当着小强的面讲了他很多缺点和不足。在和父母单独沟通时,我邀请父母说出小强的优点。但是父母二人面面相觑,回答不出来。根据小强的情况,我总结出了小强的优点,父母也点头认同。接着,和父母商量如何发现小强的优点,并加以扩大,最终覆盖整个成长过程。然后,针对小强父母亲的教养方式,分别进行探讨,改变原先的家庭教育方式,多倾听孩子的想法,不轻易否定。 第三次咨询时,小强的气色较前一次明显好转,看上去灵活多了。父亲反馈给孩子买了一台电脑,小强再也没去外面网吧了。小强也开始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零用钱记账也做得很好。而父亲接受了我的建议,逐渐掌握了培养孩子兴趣的方法,知道如何在家里鼓励孩子,还为孩子联系好了新学校。 (具体的咨询方式会因具体情况而异,以上咨询方法仅供参考) 三次咨询结束后的一个多月,小强父亲反映小强在新学校的学习情况很好,在家也愿意沟通,有想法愿意表达。
对本案例的反思:
本案例看上去更像是青少年环境适应不良后的问题行为的矫治或改善。不是真正额网瘾问题,也很难说是品行障碍(得看问题行为或越轨行为的具体细节和严重程度),更多的是孩子在环境适应受挫后的自暴自弃。
参考书目: 叶斌(主编).(2009).督导与反思:心理咨询案例集(亲子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此文章由如易心理咨询中心撰写,请勿私自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