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情感咨询案例| 我是一只胖胖熊,长达十年的饮食问题

[复制链接]

221

主题

221

帖子

1091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91
ruyi 发表于 2021-3-6 15:33:26
3730 0
本帖最后由 ruyi 于 2021-3-2 11:21 编辑

作者:林安清浅

嘉嘉,今年24岁。近十年来,她不能像正常人一般吃饭,饮食无规律,常常吞食大量食物,吃完后又人为催吐。她曾经住过医院,吃过药,但并无显著的改善效果。她变得自卑、敏感、脆弱,无法和他人正常交往,她感觉自己的人生很灰暗……
微信图片_20210302111950.png

嘉嘉说,她的问题始于初三那年。
当时,她微胖,大约125斤左右。最初嘉嘉并不在意,直到情窦初开的她对班上的男生产生了朦胧的好感。有一次,嘉嘉和那个男生喜欢的女孩一起站在讲台上回答问题。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她感觉自己就像是一只肥肥胖胖的熊,又傻又笨,实在太胖了。这样的小熊形象直到现在还深深地印在她的心中,无法抹去。
自那之后,她开始刻意地减少食量,甚至经常不吃。后来,和老师发生了矛盾,一直耿耿于怀,无心向学,因而成绩一落千丈。留级后,她拼命学习,进入了当地最好的高中。在理科班中,她感觉压力很大,有时一天只吃一个很小的苹果。三个月内,她的体重迅速下降至70斤,身体出现水肿。看了医生后,嘉嘉被诊断为神经性厌食症。嘉嘉没有遵照医嘱吃药,只偶尔吃了几次。但她也意识到自己很瘦,开始拼命吃东西,慢慢恢复到了100多斤。此时的她又觉得自己太胖了,而且由于吃得过量,有时会想呕吐。一开始她用手指抠喉咙呕吐,时间长了,一俯身就能吐出来。去过当地和北京的一些相关机构就诊,但几乎没有效果。
进入大学后,她每天会购买大量食物,糖果、饼干、巧克力、麻辣烫、方便面等是她购物清单中必有的选项。几乎每次大餐后,她就会自行催吐,平均一天要吐3-4次。大三时,由于饮食问题过于严重,曾休学进行治疗,在精神卫生中心接受过非隔离住院1个多月。在住院期间,嘉嘉不信任医生,抗拒吃药,常常偷偷跑去呕吐。因此,她的问题非但没有减轻,反而更失去控制。回到学校后的嘉嘉,经常躲在宿舍不去上课,在教室中也无心学习,直接导致她延期毕业。

评估与分析:
根据嘉嘉的表现和相关的诊断标准,她的问题属于神经性贪食症。关于成因,与青春期少女对体型的苛刻要求以及紧张的母女关系有关。一方面,当一个少女青春懵懂之时,不能得到心仪对象的肯定,这对嘉嘉而言无疑是一种挫折,而她又错误地归因为自己的体相不佳,从而变得不自信,开始厌食。另一方面,进入青春期的嘉嘉不能忍受母亲对她的过多干涉和压制,没有找到合适的应对方法,只能用暴食呕吐的方式进行抗争。这样,原先的厌食症转化为贪食症,形成了恶性循环。
长期的饮食紊乱令嘉嘉的脾气变得乖戾,自我评价极低;在人际交往方面,她疏离他人,故步自封。在她的生活中,尽情吃东西再吐掉成了每天的主题。她几乎没有朋友、兴趣爱好和生活目标,并且不愿意配合药物治疗。她的饮食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她的心理健康,已达重度,如不加控制和干预,预后状况令人担忧。

咨询过程:
神经性贪食症患者的治疗通常包括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两个方面。心理治疗通常采取认知-行为疗法(CBT)或人际关系疗法(IPT),而药物治疗可能会使用氟西汀(例如百忧解)等抗抑郁药物进行短期治疗。
贪食症治疗过程往往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而且可能反复出现。鉴于嘉嘉存在饮食障碍的问题长达十多年,且身边缺少相应的社会支持系统,因此嘉嘉的咨询至少需要先进行一个学期,每周1次,大约15次左右。

咨询的前半阶段中,嘉嘉满腹牢骚,纠缠于与母亲的关系,不断谈论对母亲的愤恨,把今天她的问题都归结到母亲身上,认为是母亲造成了她的不幸。嘉嘉还经常谈论她新住进来的两个室友,表示不喜欢和室友同住。在她的观念中,有很多显而易见的认知偏差,但她深信不疑。每次咨询师要和她谈其他话题,她还是会回到关于母亲或父亲的问题上来,不能摆脱。
几次咨询后,咨询师逐步调整咨询进程和安排,开始切入嘉嘉的问题。针对母亲的问题,咨询师让嘉嘉进行了换位思考的角色模拟扮演,通过这样的方式尝试体会母亲的心情,感受到父母的爱。咨询师还鼓励嘉嘉学会独立处理自己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不再依赖母亲。除此之外,咨询师很好地利用了开放式问题,引导嘉嘉反思并逐渐深入,诱发了她的情绪,使她压抑的情绪得以释放。就像她说的,她不喜欢自己,不能接纳自己,这给她带来了无尽的痛苦。
其后的咨询中,咨询师首先让嘉嘉察觉到自己的认知偏差,意识到是由于自己对事件的认知理解导致了不愉快或贪食的行为,而不是事件本身。在这个过程中,咨询师也发现嘉嘉很难区分自己的感受,常常直接表达自己的认知结果。于是,咨询师慢慢引导嘉嘉学会辨识自己的情绪和自动化思维(表现为对自己、周围环境和未来这三者的消极评价)。接下来,咨询师和她展开了“真实性检验”这一步骤,这也是治疗的中心环节。即让嘉嘉产生了自动化思维后,进行检验:比如“我的证据是什么?”、“对这个问题的解释是不是还有别的可能性?”、“假设那是真的,结果是否真的那么糟?”……

在每次的面谈之后,咨询师都会给嘉嘉布置一定的家庭作业,并让其反复练习,以巩固新的认知结构。例如最初的饮食日记,嘉嘉能够清楚地从日记中认识到自己的饮食行为特征,也让她知道自己也有不少时间是不受饮食影响的,自己是可以控制的。最后几次咨询中,咨询师要求嘉嘉记录下一周令她开心的三件事。嘉嘉开始写的时候,总是带有矛盾性的表述。咨询师指导她把“但是”这半句话去掉,多关注前半句话。生活中有乌云密布的时候,同样也有阳光明媚的时候。
(具体的咨询方式会因具体情况而异,以上咨询方法仅供参考)

咨询持续了12次,相较于初来时的样子,现在的嘉嘉精神了很多,脸上常常带着笑容,还会主动和人打招呼了,也慢慢和室友建立起和睦的关系。对于父母,她也多了一份包容。虽然在饮食行为方面还未建立起系统而健康的方式,仍有贪食呕吐行为,但较咨询之初要少,且恢复了吃早餐的习惯,就餐变得稳定。

参考书目:
叶斌(主编).(2009).督导与反思:心理咨询案例集(大学生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此文章由如易心理咨询中心撰写,请勿私自转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推荐阅读

阅读排行

杭州如易心理

杭州首家关注全年龄段人心理健康的专业心理服务机构。

联系方式
  • 电话:0571-85052923
  • 手机:15381069952(同微信)
  •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日9:00-17:00
  • 地址:杭州市滨江区南环路4280号汇智地1幢431-433室

微信公众号

Powered by 花房子科技 X3.4© 2020-2021 Comsenz Inc.

无锡花房子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业务许可证:B1.B2-2020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