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TRY-u
想象一下,当你和你的妹妹因为应该先看《奔跑吧,兄弟!》还是《奇葩说》吵了起来,两人都没有办法说服对方,这时你们的妈妈走了进来,对着你们说:吵什么吵?看什么电视,回房间做作业去。这时你们会怎么样? 你和妹妹很可能会形成统一战线,气冲冲走回房间,姐妹俩的争吵瞬间转化成对妈妈的怨气。很快,俩人开始吐槽妈妈,吵像是从没发生过一般,烟消云散。
在日常生活中,两人之间发生纠纷或者产生矛盾时,往往需要一个第三方进行调解,这个第三方便是我们常说的调解人。按照我们惯常的思维,调解人应该是客观公正,具备能够充分理解他人的共情能力,态度温和地去进行调解,以解决双方的争端。
但最近有心理学家发现:相比起一个温和的,善解人意的态度,当调解人用一种敌对的态度来介入产生矛盾的双方时,可能会取得更好的调解效果。 这是为什么呢?
Francesca Gino和她的团队做了一个研究来证明这种方式的有效性。 246位实验的参与者被分成79组,每组三人。分别有两位谈判者和一名调解人。两位谈判者需要用自己得到的身份信息和论点在一个虚拟聊天室进行讨论和争论,产生激烈冲突的情景。这些组中的调解人则需要按照事先的安排对谈判双方表现友好或敌对的态度。接下来,他们还会在没有调解人的情况下去讨论剩下的问题。但这时他们会收到事先编辑好的来自调解人的短信:带有敌意的调解人内容大致是:你们两个纯粹是在浪费我的时间,幸好我以后再也不用听到你们两个说话了!友善的调解人的短信是:谢谢你们向我分享你们的问题,希望我能对你们的问题解决有所帮助! 之后研究者们收集这两个磋商者关于问题解决的结果。与有敌意的调解人打交道的谈判者中85%的人与对方达成了协议,而友善的调解人在场的谈判中,只有59%的人达成了协议。
可见,在一些特定的情境中找到共同的敌人,能让敌对双方迅速站到统一战线,结成一种神奇的“友情”,这也是一种别致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这也是为什么妈妈让你们回房间做作业的时候,妈妈便成了那个“敌人”,矛头所在,两人更容易一致对外,争端也就随之解决了。 想想那句话:敌人的敌人就是我们的朋友。当存在一个共同的敌人时,本来敌对的双方更容易做出合作的行为,去对待共同的敌人。 当然,这也造成了一个结果——你成了“恶人”,很可能成了矛头所向,被原来的矛盾双方针对。
事实上,有研究表明,被别人以消极的态度对待时,个体在很多任务上的表现会变差,也会更不愿意帮助别人。别人也不会向那些习惯在他人身上引发负性情绪的人求助。想想你们姐妹俩下一次吵架还会找你们的妈妈来主持公道吗?因此,这个实验也不是为了告诉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采用敌意的态度来对待别人。
那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既帮助矛盾双方调停也不至于将矛头引导自己身上呢? 那就引入一个与自己无关的敌意的第三方来解决问题。 比如:当你的室友在寝室为某事争吵的时候,你可以说,期末论文马上就今晚就要交了,你做完了吗? 你get了吗?
(此文章由如易心理咨询中心撰写,请勿私自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