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ruyi 于 2021-1-16 12:01 编辑
在现实中,孩子们往往因为弱小而产生挫折感。这些苦恼,如果处置得当则恰恰是成长的动力。孩子们是怎么处理现实带给他们的这些苦恼感受,同时也实现成长的呢?通过游戏! 游戏,是暂停了现实,进入了幻想世界。这幻想的世界其实是另一种现实。科恩博士说:“孩子最常用的办法是,运用新游戏,编造新剧本,创造新现实。” 暂停现实,进入幻想,置换角色,拥有主导权,这就是游戏,就是游戏的内涵要素。 让我们借助案例来理解吧。
案例一: 七岁的丹尼,在学校里经常会走神、惹麻烦,是个不守规矩、不听话的孩子。 因此,来到科恩这里做游戏治疗。 丹尼常喜欢扮演违规和惹麻烦的孩子,要科恩扮演权威角色来追他、处罚他。这样的游戏不过是现实生活的反复重演,或者叫“强迫性重复”。丹尼在这时的游戏中的表现,估计与他在现实中的表现基本相同,暴躁,感觉什么事儿都不对劲。 若能看到这行为表现背后的无力感,其实是很令人心酸的。孩子在意识上绝对不想被处罚、被批评、被不信任,但他却无力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甚至叫人怀疑他是故意的。有些孩子被批评为“屡教不改”,其实挺冤枉的。 科恩尝试用笨拙滑稽的方式扮演权威,但毫无进展。有一次,科恩陪着丹尼玩足球。玩到一半时,丹尼要上厕所,他把球放回盒子里并要求科恩“不要碰球”,科恩答应说不会碰,但丹尼想了一会,说:“我不相信你,你得跟我一起去。” 科恩敏锐地捕捉到这是他们的游戏中从未遇到过的新情况。丹尼发起的游戏是有含义的,含义主题就是“有人不值得信赖”。 在现实中,在学校里,不值得信赖的人是丹尼,而在这个新游戏里,丹尼改写了现实,他置换了角色,科恩变成了那个得不到信任的人,而他则变成了规则的执行者,成了仲裁者。 又一次游戏中,科恩建议置换角色。科恩先问丹尼,如果学校有人惹麻烦时会怎样,他说他们要被罚暂停活动。科恩又问,如果做了很坏的事呢,丹尼说那会被送到校长办公室。然后,科恩很自然地提议:“那我来当那个被送到校长室的小孩,你来当校长。”丹尼立刻投入游戏,说:“那我的名字叫严厉先生。”于是,科恩接受了“严厉校长”的处罚。丹尼则咯咯地笑个不停,高兴得一直跳来跳去。(具体游戏请见《游戏力》p115.)
孩子笑的原因,通常是因为现实被搁置一旁,而且角色被置换了。从烦恼和恐惧中,特别是从生活的无力感当中,孩子把自己解放了出来。孩子在游戏中笑了,得到了一些好的体验和经验,这些感觉会内化进入他们的心里和身体里,然后他们在现实中的表现也会重新走上发展的正常轨道。 这个游戏的过程会让我想到按摩。僵硬而酸痛的肌肉,经过按摩后,为什么就能恢复呢?并不是因为得到了什么东西,而是因为释放了紧张。 同样的,孩子们如何从紧张焦虑的感觉中走出来呢? 现实压迫着孩子们紧张的神经,学校制度老师的要求不会因为某个孩子而改变,跟不上同龄人发展进程的孩子怎么办呢?如果这些孩子有机会进入游戏的幻想空间,现实就能被暂停,在游戏室里和一个人有一些真实的互动,同样可以产生一些真实的情绪情感,游戏治疗的空间虽然不同于现实生活,但是在这个空间里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是真实发生的。孩子在幻想空间里有了一些真实的体验,这些体验会内化进他们的心智中去,孩子就得以恢复正常、找回力量,然后,带着力量重回现实!
案例二: 科恩的女儿第一次滑雪时,哼哼唧唧地一直发牢骚。科恩以教练指导的语气劝导孩子:“放松一点,就可以享受其中的乐趣。”劝导的结果当然没用。 科恩注意到,就初学者而言,女儿已经做得很不错了,但和自己相比,女儿一直会摔倒。于是,科恩让自己出了个洋相,四脚朝天地摔趴在地上,雪杖、雪橇飞到了半空中,头晕目眩、找不着北,大呼小叫地说雪进了衣服。 女儿笑个不停,接着就回到她的滑雪练习中,享受其中的乐趣,还问明天可不可以再来滑雪。 从哼哼唧唧到享受滑雪,这个转变是怎么实现的呢?
我们可以推想,初学者缺少一些自信,但这份自信能够灌输给她吗?初学者急迫地想要做到最好,但这显然办不到!练习的过程是无法跨越的,一次次不可避免地摔跤积累着挫败感。 科恩以角色置换的方式,扮演了一个较不擅长的滑雪者,帮助她消解了无能的感受。孩子的无力和挫败感,瞬间得到释放。或许也可以这样理解,孩子看到并不是只有自己一个人才会摔跤,知道自己的感受是可以被理解的。自己并不孤单!
案例三:大孩子们的力量感来源 有时,大孩子们会欺负比自己更弱小的孩子,这里的攻击性,其实也是源自他们内心的无力感。为了摆脱这种无力感,大孩子们会寻找比自己弱小的孩子,“欺负”他们,以投射自己的无力感及其他糟糕的感受。而这样做,结果更糟糕。小孩子被欺负了,会寻求大人的支持,大人们会因为大孩子的不良行为而惩罚他们,被大人惩罚之后又只会加重大孩子的无力感,然后,为了摆脱这些负面感受,大孩子又要故伎重演……如此恶性循环。 怎么办呢? 可以给大孩子一个沙包,让他出气。这就像有些成年人会选择去健身房调节自己的压力和情绪。但沙包不会哭泣,不会哀嚎,不会配合大孩子的需要。这样的发泄方式对于孩子来说,缺少了一些情感上的互动和交流,也不能让孩子学到如何把控自己的肌肉张力和情绪。 科恩的做法是: “当年龄稍长或体格更强的孩子找其他小孩的麻烦时,我通常会用假装威胁的声音对他们说:‘嗨,有本事找个大个儿的打。’我伸出双拳,笨拙地摆出拳击手的架势,等着他们来追我,这样他们会把刚才欺负的对象扔在脑后。 当然,我从来都打不过他们。我一般会跑开,躲在枕头下面,让他们把我翻过来,或做些其他的事让笑声持续下去。有时,我和他们摔跤也会相当用力。这样,同样是玩,但是大孩子跟我玩会比跟小小孩玩更有价值,那些小小孩只能用哭诉、告状、或尖叫,来求得力量平衡。” 为什么,这样的游戏可以帮助到欺负人的大孩子呢?因为角色置换。 大孩子在游戏中可以比成年人更有力,可以打倒眼前这个强者,从而证明自己的力量。而游戏中的成人也不会反击,不会哭诉,游戏的结果不会成为一个悲剧。在与成年人的打闹游戏中,大孩子可以全力以赴地对抗,可以释放自己的攻击性,而不会对真的对人造成现实的伤害。 陪玩的成年人“用一种温和、嬉戏的方式让大孩子们知道,自己既不是主宰世界的首领,也可以不必伤害别人就能感受到力量。”
案例四: 有个小男孩(科恩朋友的儿子),在一个幼儿园里有过不太愉快的经历,所以回家对学校的事情闭口不谈,也不玩“上学游戏”。转到了另一家幼儿园后,虽然他很喜欢这个新地方,但似乎仍无法忘却在老学校的不愉快经历。 于是,男孩的母亲编了一个故事。 故事里的小老鼠在暴风雨的海上,被困在了一艘破陋不堪的船上,但后来被另一艘坚固的船救起,船上的人给它很多的温暖和帮助。 孩子要妈妈讲了十几次这个故事后,就把这个故事演了出来,还加入了许多细节。母亲看出,那些细节代表了前一所学校发生的事。 在这之后,男孩在新学校里表现得更有热情,也有更多信心来尝试新事物了。
这个故事的魔力在哪里呢? 置换场景,释放情绪。母亲并没有跟孩子说,破船代表了他的第一所学校,好船代表了第二所学校,但孩子还是在某种层面上找到了联系。 大人和小孩一样,都想把可怕的事忘掉。然而,掩盖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面对问题才能解决问题。(但显然不能是赤裸相见,简单重演,那可能会再次体验到受伤。)心理学家们认为:“让孩子陈述故事,其意义在于让他释放与事件或经验相关的情绪。没有这个出口的话,这些残留在孩子心里的感受,会在未来困扰他。” 讲故事,能轻松地引出孩子生活中的重要议题,如果还能在故事中对现实稍加改变的话,那它的作用就能得到最好的发挥。也就是说,故事紧密地关系到现实事件和感受,但与现实不一样的是,在故事里孩子能感到足够的安全。讲故事可以让孩子间接地引入话题,避免直接谈论、扮演的方式。(p117) 这里的置换是现实处境和故事情境之间的置换。 直接谈论一些困扰的问题或许太过困难,但是分享同一话题的虚拟版本,孩子则可以接受。好的故事虚实参半,有生活原型,也有虚构的加工。与孩子有关的重要议题,故事都能切中,但都以动物或虚幻的形象,改头换面后才出现。 也就是说,在现实和故事之间,有一段象征性的距离。这个距离给了孩子足够的安全感。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要找到这个合适的距离。一些不能承受、不能被谈论的话题和体验,在有了一定的距离之后,才能够被象征化地谈论。
再请看下面这个案例,是有关孩子在幻想中通过掌控游戏,而提升自我的掌控能力和对情绪的承受能力。
案例五:P123 我有一位游戏治疗的对象,是一个八岁的独生女孩。她正焦虑地等待她表妹的出生。在我的预测中,姊妹间的一些竞争将会发生。果然,她创造了一个游戏,我是爸爸,她是姐姐,还有一对双胞胎妹妹。她要我只关注双胞胎而不关注她,然后她假装发脾气。我以为她要我在游戏中安慰她,但她让我不理她。也就是说,她比我更清楚她所需要的,并不是通过扮演婴儿来找回被关爱的感受,而是以轻松的游戏方式来扮演那个被冷落的姐姐,从而找回力量感。我们玩了好几个星期,有效地帮助她面对了竞争和嫉妒的感受。她没有置换角色去扮演那个受宠爱的婴儿,但实际上,她在一个更基本的层面,进行了角色的置换:她不再受控于嫉妒的感受,而是通过游戏,转而成为能够控制那些不良感受的主宰。她不能控制新生儿会抢走多少大人的关注,但她可以控制她的游戏。
通过以上这五个案例,我想足以帮助父母们理解“暂停现实,进入幻想,置换角色,拥有主导权”这些概念了。 认出了宝贝儿们的游戏元素,我们至少不能再做阻挠或破坏游戏的事情了。比如,当孩子对着你或某人说出“我讨厌你”、“你这个笨蛋”等被认为不敬、不文明的话语时,该怎么处理呢? 过去,我们可能会因为孩子说出这样的话而气恼,大声训斥孩子无礼,或进行其他惩罚。 现在,我们或许可以换个思路来看待孩子的言行了。孩子可能正在做“角色置换”的游戏,可能,他是在用这种方式,把自己内心不被人喜欢的感受置换出来,投射给你或其他人。可能,他真正想表达的意思是:“没有人喜欢我,我很难过,我需要一些帮助。” 那么,怎么利用我们掌握的游戏元素来帮助这些发送了反语信号的孩子呢?请听下一讲的分享。
(此文章由如易心理咨询中心撰写,请勿私自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