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ruyi 于 2021-1-7 09:11 编辑
3.笑声,是孩子成长的助力——“冲破无力感的塔楼”
我们比较能够理解的笑是这样一种笑:当孩子胜利地完成一次挑战时,例如登上山顶,或是第一次骑车不用辅助轮,他们会开心地大笑。但是,我们却不易理解这样的笑:受了惊吓但又算不上太恐怖时的笑。还有一些笑,则是我们难以接受的:淘气、触犯父母时的笑;看到街上有人跌倒受了伤;丧礼上的笑,或者在听到有关战争罪行的演讲时。 “虽然,我们需要照顾他人的感受,也要懂得不该在严肃的事物前发出笑声来。但是,我们也必须了解人类情绪的本质。笑,是一种释放强烈情绪的自发反应,即使那件事一点都不好笑。比如,当卓别林滑倒跌坐在地板上,脸上充满痛苦的表情时,每个人都笑了,这是人类的天性。”
我们可以这么考虑:那些不易理解的或是难以接受的不应景的笑,只是人的一种本能反应。科恩说:“这是一种自然的反应,笑声可以释放出恐惧、紧张、和窘迫的情绪。”我们需要看到的是笑容背后的深层意味。笑,也是一种防御方式。紧张了,不一定非要心跳加速,笑一笑,也可以缓解。恐惧了,不一定要颤抖尖叫,笑一笑,也可以勇敢面对。窘迫了,不一定要脸红羞怯,笑一笑,也可以更坦然。
屏蔽掉负面情绪,或是转嫁掉负面情绪,让自己内心好受一些。这是一种生存的本能,也是孩子求成长的本能。在孩子们的世界里,我们可能看到过这些情景。大孩子欺负小孩子,或是一群孩子欺负某个孩子,在欺负弱者的过程中,强者获得了满足和快感。或者,孩子搞破坏,毁坏物品,所谓的“不知珍惜”。通常情况下,我们只是看到了“欺负”和“破坏”的存在,于是,会评判和指责这类行为,会批评做出这些行为的孩子。
科恩说:“孩子们经常让同龄的对方感到无助、无力、愚蠢、或能力不足,这样他就不需要自己去承受这些感受。” 年幼的孩子,在探索世界、迈向成长的过程中,必然会遭遇挫折,生出无力感。在成人的世界里,他们显得那么无知、愚蠢和能力不足。这些感受如何能承受住?于是,向外投射这些负面感受,是自然的本能反应。然而,正如科恩所说:“但这样做通常只能以冲突和混乱收场。在孩子们以牺牲别人的方式来获得力量感的情况中,没有人会最终胜出。”因为这种行为方式是不被社会和他人接纳的。
社会规范要求孩子不能转嫁出自己的负面感受给他人,而孩子为了自己的身心健康和成长,他们必须要把负面的感受转嫁出去。这该如何是好呢? 科恩给出了答案。“这就是大人需要参与这类游戏的原因——由此,孩子之间就可以不这样彼此伤害了。”其实,也就是大人要承担起协助孩子成长的任务,把自己作为一个工具提供给孩子使用。
具体地说,要怎么协助孩子呢? 孩子需要发泄那些负面的感受和情绪。运用游戏力,我们可以帮助孩子在不伤害别人的情况下满足这个需要。 “如果我们邀请孩子在游戏时笑我们,那么他们才更有可能不会在别人面前无礼地笑出来。所以,假装跌倒,然后大声地喊:‘哇哇哇!’”如果我们不能允许孩子在外面无礼地笑话别人,又不能允许孩子在家里玩取笑人的游戏。那叫孩子如何释放他的情绪呢?
科恩举了他的治疗案例,说明“帮助孩子克服恐惧时,你得装作你是那个害怕的人,很夸张地害怕。”当然,前提是“你要确定孩子没有被羞辱或是嘲弄的感觉,不要完全模仿他们的方式,取个大概,然后把它夸张化。”
这个案例如下:“我在同一个十一岁的男孩处理恐惧时,假装害怕任何东西:铅笔、字母Q、电灯泡、电脑游戏以及其他任何在房间里能够看到的东西。他问现在几点,我说我不知道,因为我不敢看表。他觉得实在太好笑了。”科恩解释说:“这种游戏让孩子与恐惧保持了一定的距离,让他们通过笑声排除一些恐惧。”
我们如何帮助孩子投射出他们的弱小无力感呢?“那就是和孩子玩追赶游戏,让他在快要被追到时逃脱。如果你装出震惊不解的样子,那就更好笑。‘你怎么做到的?我抓到你了呀?这次我真的要抓到你。’然后你又失败了;你很可能抓到他们,但不知怎么地又让他们意外逃脱了,他们会笑得更大声。”或者,其他游戏,可以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是神奇有力全能的,而别人是无能无力的。
我们都知道这是不现实的。现实的情况永远都是大人比孩子更有力。但,生命的成长,需要一些稍稍远离现实的空间。就像“力量之屋”的游戏,泄了气想放弃的艾玛,为什么进入“力量之屋”转一圈出来,就会重拾信心呢?那屋子里真的有什么魔力吗?科恩说:“魔术师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把我们从现实中解放了出来。”暂时地脱离现实,可以帮助我们更加自如地应对现实。这真的是一个神奇的心理游戏。或许,我们更容易理解“心理安慰”、“心理暗示”这样的解释。
引用一段话:“如果一个人主要生活在主观全能中,没有通往客观现实的途径,那么他是自闭和自我关注的。如果一个人主要生活在客观现实中,没有主观全能的根基,那么他是受表面调节的,缺少激情和原创性。”那么,一个人生活在哪里?温尼科特的文章《我们生活的地方》中说:“如果我们是健康的,我们正生活在中间区域、第三区域、过渡空间里。”“在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之间,温尼科特认为还存在第三个精神世界,即潜在的或过渡空间……外部世界是外部充满无数真实他人的生活现实,内部世界是内化的客体关系世界,而过渡空间是经验的中间区域,存在于幻想和现实之间。作为中介,它使得从幻想和无所不能到参与现实得以实现。过渡空间同游戏、象征的产生密切相关,属于游戏、创造力、幻想、想象和错觉的范畴。儿童的游戏场就是一个过渡空间,儿童由此发展出人际交往的能力。”(摘录自《客体关系理论的转向:温尼科特研究》郗浩丽著)
这也再次说明了游戏力育儿的价值和意义所在,游戏能够帮助孩子从情感创伤中得到康复。 所以,科恩会说:“为了接近孩子,我常喜欢把自己的尊严放在一旁。”科恩还说:“趴在地上五体投地地哀求孩子……我知道这看起来非常令人尴尬,但是做父母绝不会像在白金汉宫喝下午茶一样优雅。”
面对生活,我们成年人也难免会遭遇一些负面的感受,何况是孩子呢?所以,用游戏帮助孩子从糟糕的感受中脱离出来,有时候需要我们假装一下,在游戏中配合孩子,给孩子好的感觉。
游戏案例:“莱克斯—维达—虎克船长” 我和一个六岁小男孩一起玩时,他说他是《星球大战》里的英雄主人公路克——天行者,而我则代表黑暗的达斯——维达。这当然没问题,不过我们还没开始玩,他又帮我换了角色。“不是,我是小飞侠,你是虎克船长。”“好的。”“等等,我是超人,你是那个坏人莱克斯。”我猜他想通过扮演好人来感受自己的力量,但是当他指定坏人之后又觉得受到了威胁(孩子扮演好人时,他们不想坏人太强大)。他很想用超级英雄来克服他的恐惧,但是这个游戏本身又带来太多恐惧。他不停地转换,而我们根本没有开始游戏。于是,我把所有的角色都变成一个,这样他就无法再改变主意,然后我让自己变成最无能、最滑稽的那个。我开始唱着:“我是莱克斯—维达—虎克船长,我是这里最笨最蠢的家伙。”我让他很清楚地看到,不管我多强大,他一定都会赢。
怎么理解这个游戏中的心理动力呢? “孩子经常觉得自己很笨——有公开的也有不公开的——他们渴望看到愚蠢的是别人,这样他们才好受一点。”科恩就是在游戏中扮演了那个更愚蠢的家伙,让孩子感受更好一些。
我们都知道父母的职责功能有很多,但有一个功能,我们可能极少会想到。那就是——“容器”功能。作为父母,我们要像一个容器一样,能够容纳孩子的小心灵容纳不下、承受不了的负面感受。我们把孩子的那些负面感受接收过来,容纳下来,帮他捂一捂、理一理,消消毒,或是稀释一番,然后再还给孩子。这是一个协助的过程,也是一个示范的过程。透过父母的容器,孩子们看到了、学习了如何处理负面的感受。
根据心理学家比昂的理论: 包容的概念是,儿童或来访者把自身无法处理的原始冲动和焦虑,比昂称之为“贝塔元素”,投射给作为客体对象的母亲或心理治疗师,母亲或心理治疗师通过“阿尔法功能”,也就是养育功能,容纳、保留、吸收、并净化这些被投射进来的这些带有毒素的“贝塔元素”,并将已经净化为无毒的“贝塔元素”返回给儿童或来访者,儿童或来访者内化这些自己当初投射出去、并被母亲或心理治疗师的阿尔法功能加工过了的元素,成为自己内部的自体表象与客体表象,进而形成儿童或来访者的心理结构。这样的过程反复进行,最终完成对于心理结构的塑形,塑造儿童或来访者的内部世界和心理现实。这之中的母亲或心理治疗师,就是一种容器(container)。 (一时之间找不到原著原文,这段文字搜索自网络。新浪博客“时光碎影”)
4.从笑声到哭泣:当好玩的游戏导致糟糕的心情
我们可能经历过这样的情形:玩得好好的,孩子却突然笑脸变哭脸,莫名其妙地,或是小题大做的。 在游戏时,孩子的情绪会很快地变化。有句俗语说:“天气,就像娃娃的脸,说变就变。”可见,小孩子情绪无常是多么正常的。
科恩对此作了详细的剖析: 孩子之所以一会儿笑、一会儿哭、一会儿闹,是因为他有一些情绪,预先埋在了心里,平常他都把这些情绪牢牢地关住。有趣的游戏敞开了情绪的大门(防御松懈了),他先是笑出声来,而其他的感受也跟着一齐涌了出来。眼泪一旦开了闸,可能就会持续一段时间。
由笑到哭的转变,通常都由小伤小痛引起,而父母们常常在此产生误解。父母们可能会说:“你没有真的受伤。”“我就知道这个游戏有危险了,别玩了,别哭了。”“我这么辛苦地陪你玩,你还耍赖?”“你不要得寸进尺哦!适可而止哦!”…… “孩子或许真的没有受伤,或是真的小题大做,但这才是重点。”恰恰是那些不符合我们的思维逻辑和评判标准的“胡闹”才是重点。孩子为什么要小题大做呢?
“孩子利用轻微的受伤,作为释放过去情绪的机会,或许这些眼泪是上一次他伤得太重、而你正好不在身边时留下的,或许他觉得一定要身体受伤,才能理所当然地被你安慰和拥抱。不管是哪一种原因,你只需要爱他、抱他,对他释放的情绪表达安慰和接纳。他是因为和你在一起,才有这样的安全感。”
“他是因为和你在一起,才有这样的安全感。”因为你,因为你给他的安全感和信任感,他才会小题大做,才会无理取闹的啊!所以,如果孩子在你面前小题大做或无力取闹,你需要看到这背后的孩子的需求,以及你的职责所在呢。
所以,这个主题的分享,我们从笑声开始,到哭声结束。我们喜欢孩子的笑脸,我们要想方设法博取孩子的笑脸,但也无需排斥孩子的哭闹。父母,需要做孩子的拐杖,还需要做孩子的容器。
(此文章由如易心理咨询中心撰写,请勿私自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