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ruyi 于 2021-1-7 09:09 编辑
作者科恩解释说:“跟随笑声的脚步”的意思是说,如果一件事能把孩子逗得咯咯笑,那就应该再来一次。一而再,再而三,一做再做。”笑声,是最能够传达出的愉悦感的,也是最富有感染力的。所以,各位父母,如果想要运用游戏力育儿方式,又不确定自己做得够不够好、做得对不对,只需知道一个衡量标准:亲子过程中,有没有笑声出现。
笑声是人们从挫折、失败和创伤中得到康复的标志信号,笑声是我们感受到与人建立情感联结的信号,当我们感到心满意足的时候我们就会微笑,笑声也是成功完成挑战的象征,是孩子不再觉得痛苦和受伤的标志。开怀一笑,是人类自然地释放恐惧、困窘、和焦虑的本能途径。所以,父母可以运用跟随笑声的技巧,来帮助孩子释放焦虑和压力,帮助孩子在边玩边笑的游戏状态里得到成长和发展。
笑声,不仅是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很重要,对我们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也一样很重要的,我先摘录一些资料分享给大家。 每笑一声,从面部到腹部约有80块肌肉参与运动。笑100次,对心脏的血液循环和肺功能的锻炼,相当于划10分钟船的运动效果。 笑可以美容,因为笑的时候,脸部肌肉收缩,会使脸部更有弹性。笑的时候,大脑神经会放松一会儿,从而使大脑有更多的休息时间。人笑的时候,横隔膜产生振动,许多肌肉也因积极活动而变得温暖起来。因此,笑能促进消化功能,同时促进新陈代谢。 当人笑时,唾液和整个喉鼻咽部中的免疫血清素A的浓度有所增加。这种血清素能抵御引起伤风、咳嗽、咽喉痛、感冒、流行性感冒等疾病的细菌和病毒。每笑一次,就能刺激大脑分泌一种能让人欣快的激素--内啡呔。它能使人心旷神怡,止痛作用相当于吗啡的40倍。 伏案工作者,由于颈、背、腰肌长期处在固定位置,过分的紧张和收缩容易引起头痛和腰背部酸痛。笑,可使一些部位的肌肉收缩,另一些部位的肌肉放松。一张一弛,使劳累的肌肉在运动中得以放松,实在是一种缓解痉挛性疼痛的妙法。有这种职业性肌肉劳损的人只要笑口常开,无疑会从这种特殊的运动中大大获益。(以上资料摘选自百度百科)
还有一组数字很值得我们思考: 孩童时代每天笑400次左右,可惜,人到成年,每人每天平均只笑15次。 那么,我们可以观察一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孩子每天笑了多少次呢?
接下来,我们循着笑声的脚步,步步深入地探究一番。
1.笑声,是建立联结的信号
——“一起大笑” 我们之前在第六、第七讲分享过“情感联结”对孩子身心健康的重要性。 在这里,科恩说:“一起大笑,是加入孩子、与他们建立联结的基本方法。笑会自动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开怀大笑可以建立联结,联结建立时也常常会引发笑声。换句话说,笑声是开启孤寂感堡垒的钥匙。”看来,“笑声”总是与“情感联结”紧密相关。那么哪些游戏既能引发笑声,又能加强情感联结呢?
游戏一:“看谁先笑” 两个人相互盯着对方,看谁先笑。这个游戏把目光接触和咯咯笑结合了起来,这两者都是我所偏爱的联结方式。
游戏二:“莎士比亚的死亡场景” 在这个“死亡场景”里,孩子假装射杀你、打你、朝你吐舌头,对你说“我恨你,你这个坏蛋”,而你呢,夸张地抱胸倒地,慢慢地倒在孩子的身上。这个游戏结合了咯咯笑和身体接触。倒毙的样子会让他们大笑,跟他们的身体接触会拉近彼此的距离。
游戏三:“爱的魔药” 在《仲夏夜之梦》中,仙后的眼睛上滴了爱的魔药之后,会爱上她看到的第一样生物,不管他长得多丑。这正是孩子所需要的,不管他们做了什么或说了什么,即使像怪物一样,他们仍需要被爱。所以,不论孩子做了什么或说了什么,请暂时放下我们的评判,放下我们的担忧和焦虑,放下我们的执念,试着对孩子说“谢谢”,试着对孩子说“亲爱的,我刚才看到的画面,是我这辈子看过最美的,你可以让我拿我的素描本把它画下来做纪念吗……”
当我们用他们的方式来参与,他们就可以摘掉怪物面具,变回原来那个愿意合作、开心积极的自我。 科恩的案例:我的侄女莎拉七岁的时候告诉她妈妈说:“我跟科恩说他是个怪物,他回答谢谢!真是个怪胎!”然后她跑回我这里一直笑,再告诉我她觉得我有多奇怪。 请感受一下,请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个场景:莎拉再次跑回科恩身边对着科恩一直笑并对科恩说她觉得科恩很奇怪。在这个场景里,你有没有感受到莎拉和科恩的情感联结呢?当孩子面对这样一个成人的时候,他们还会抵触和排斥吗?他们会不乐于合作吗?他们会不快乐吗?他们还会不成长吗?
游戏四:“人身拔河” 两个大人假装争夺孩子的身体,一边做着动作,一边说“我要头”,“哈哈,我拿到脚了,这是最棒的地方。”“不行,他的全身都是我的,我好爱好爱他。”这个人身拔河游戏,也是一个能结合身体接触和笑声的例子。这是一个滑稽的方法,夸张地表达爱和情感,这对蓄满杯子很有帮助。
科恩说:“孩子有个有趣的地方,那就是不管我们多么急切地表达了我们的爱,他们仍会感觉自己不被爱或者没被爱够。可能他们无法一直感觉被爱着,虽然他们并不为此困扰,但几乎每个孩子在某些时候都会有这样的感受。”所以,孩子们需要我们出其不意地夸张地表达爱。 爱,如果波澜不惊,规规矩矩,也会失色很多啊。爱,也需要添加趣味济。
2.让笑声发挥化险为夷、打破僵局的作用 ——“缓和气氛”
当孩子做了一些我们认为错的事情,我们一般的思路和应对方式是什么呢? 让孩子回房间去,一个人反思去?要孩子做出道歉,表现出悔意,承认是自己错了,并接受责罚?
游戏一:“假装的威胁”或“假装的喊叫”
科恩说,当孩子让我情绪沮丧时,我不会说“回你房间去”之类的话,而会说些愚蠢的威胁,这样气氛就会好点,把僵局转变成游戏。比如说:“如果你再这样,我就要把水倒在我头上。”我拿起一杯水放在头上,他们笑了。我并没有真的倒水,他们会说:“好呀,你倒你倒。”这个时候整个气氛已经改变了。我们的笑声化解了近在眼前的一场冲突。
真威胁传递的信息是:我很生你的气,这都是你的错,你最好赶快改过自新。可以预见的结果是孩子的自我防卫和亲子间的冲突。 假威胁混合了幽默,传递的信息是:对于我们两个之间现在的情况,我并不开心,而我想要改变这种情况。这样的结果是紧张状态的解除,以及各自退让。
除了这两种之外,我觉得还需要辨识的一种情形是:父母的真无力。确实存在一些面对孩子无法无天而束手无策,屈服退让的父母。父母内心如果有太多的担心和不确定,或许会造成面对孩子时的无力和犹疑。有机会,另作具体的案例分析吧。
游戏二:“装傻”,而不是严肃地教训 案例1:有一次,我在一个小学里下楼梯时,走在两个男孩的后面。大的男孩以一种非常烦人的方式,不停地把小的男孩的书包拽到地上。他以为这样很好玩,但另一个男孩越来越生气。我看到生气的男孩没有什么办法,他要么忍气吞声,要不就得开始一场必定输掉的争吵。我平静而一脸真诚地对那个使坏的男孩说:“看起来他不像你这么喜欢这个游戏。”(没有评判的客观描述)他停了下来。我知道他根本没想让那个男孩在游戏里好过。我装傻而不是教训他,这就可以使被欺负的男孩受到保护。如果我把两个人送到教导处,可以想象,个头较小的那个在未来某个时候将遭到报复。
案例2:当哥哥、姐姐欺负弟弟、妹妹时,我会用惊讶的声调对小的说:“哎呀,那一定很不好受吧,他这样对你,你要怎么讨回公道呢?”(积极聆听、共情、替代表达)他们通常没办法回答,但是他们的眼睛里会闪出一下光芒。我也可以用轻快的声调对大的那个说:“哎呀,这实在太过分了,再继续会发生什么呢?”(表明态度和立场,引发省思)如果我严肃地教训他们,他们会在一秒之后忘记我说的话。装傻的方法,会吸引住他们的眼球,他们可能会因而停止,思考一下自己的作为。而他们通常也会跟着笑了起来,而不是使暴力和冲突升级。
这两个案例让我很有感触。是不是大人们总是不能免除惩恶扬善的情结?在这两个案例中,我看到只需保护弱小,而无需惩恶。这样做的结果会比惩恶扬善的正义之举更美好。
我也想到我做老师时,一个小事件。一个男孩欺负了同班同学,我就批评了他。批评之后,下课了,孩子们都出了教室去玩。不一会,一个值日老师来叫我,说我班有个男生在楼上捣乱,被罚站在原地,要我去认领。我上去一看,正是那个刚被我批过的男孩子。他看到我,咬咬嘴唇,偷瞄我一眼,低下头,又偷眼瞄我的反应。我该要更加严厉地批评他吗?我想那前前后后一定有些东西在发生。
当时我还没有学习心理学,按照常规的教育思路,学生犯错误,欺负同学,我得批评教育他啊。批评之后,他居然不死改进,继续犯错误,常规思路就得继续批评教育,甚至是惩罚。但是,经验告诉我,这样继续下去是没有出路的,所以,我开始学习心理咨询,学习儿童游戏心理咨询技术。现在明白了,就是心理动力在涌动。 不记得在哪看到过一个段子,原文也记不清的,大致意思是说: 受领导批评的男人回家打女人,女人骂小孩,小孩踢狗,狗咬猫,猫在地毯上撒尿……如此恶性循环的人际互动,我们当然不希望这样的互动发生在我们的家庭里,那么怎么打破这种恶性循环呢?游戏力是一种值得尝试的办法。
(此文章由如易心理咨询中心撰写,请勿私自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