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力12 如何提高孩子抗压受挫的能力(中)

[复制链接]

221

主题

221

帖子

1091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91
ruyi 发表于 2021-1-13 13:56:42
3361 0
本帖最后由 ruyi 于 2021-1-7 09:07 编辑

   微信图片_20210106112536.png
  计划分享的三个内容:
1.儿童面对挫折体验的三种行为表现——学会观察孩子、理解孩子;
2.依恋理论视角下的三种亲子依恋模式——父母的养育影响孩子的心理功能;
3.亲子互动实例解说如何帮助孩子发展抗挫抗压能力


  上一节分享,我们观察到,当面临压力情境的时候,人们观察的反应模式/行为策略有三种:在依恋理论里面被称为A型策略、B型策略、C型策略.
  今天这一节的分享,我们来探究一下这些行为策略是怎么形成的?在这部分内容里,我们也将会看到,人们的三类行为策略正好对应着三种亲子依恋关系。

每个人之所以发展出了不同的行为策略,是和他的成长经验息息相关的。他的经验决定了(或者至少可以说是影响了)他如何理解和应对这个世界,如何理解别人,如何理解和应对各种各样的压力事件。
  根据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原理,一个人如何理解世界,与他如何被这个世界对待有关,与他身边的人/在他成长过程中,用什么样的行为模式对待他有关。也就是说:孩子是从他身边大人与自己的互动中学习到了、或者说是慢慢发展出来某些特定的行为模式的。当然,这个过程中也有孩子自身的先天特质的参与在起作用。


  比如当一个孩子第一次遇到挫折时,比如肚子饿了,这个时候的孩子,应该还是个小婴儿,他第一次感觉到肚子饿,他第一次哭闹之后,他会如何被对待?结合大人的反应模式和他自身的先天特质,孩子会朝着三个方向发展:
  一个是感觉到,只要轻轻发出一些声音,大人就能够很快地照应到孩子的需要,经常发生这样的亲子互动,孩子渐渐就找到了一些规律“我出声就会被照顾”,并由此对这个世界形成了基本的信任;
  第二个是更使劲地哭闹,因为好像哭得响亮一点,大人会回应地更快一些,尽管不是每次都成功,但没有明确地规律反倒使得孩子大声哭闹的行为被强化了;
  而第三种可能是:有些大人也许太忙了,或者自身的身体状况不好,或者其他什么原因,以至于小婴儿都哭累了,他也无法回应到孩子,如果这个照顾他的大人始终都是这样反应,那么慢慢地,孩子就学会了放弃,学会了自己忍受,自己憋着,逆来顺受。


  总结一下,父母对孩子的需求的响应模式有三种:
  比较稳定的及时响应——形成了对他人和世界的基本信任感;
  无规律的时而响应时而不响应——需要自己努力争取,他人和世界是否值得信任,不确定;
  比较稳定的无响应/响应错位——他人和世界确定不可信,无力感根深蒂固。


  这也就是说,一个孩子应对世界的行为策略是在和父母的互动过程中,结合自身的先天特质,而逐渐形成的。这是根据我们的思考和生活经验得出的一个结论。事实上,这也是心理学家们在过去很多年里做过了大量的研究观察之后得出的一个结论。


  在心理学领域,有一个比较著名的理论学派,也是我特别喜欢的一个理论,叫依恋理论。这个学派的研究者们做过大量的观察和实验,他们观察父母和孩子的互动,有一个比较著名的实验叫做陌生情境实验,就是把一对母子带到一个陌生的房间里,然后有陌生人——也就是实验中的工作人员——进入这个房间,然后,妈妈离开这个房间,留下孩子单独和陌生人相处,然后,妈妈再回到这个房间。在这样一个过程里,研究者观察孩子在各个阶段的状态。在一个陌生的房间里,和一个陌生人在一起,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这是很有压力的事情吧?妈妈又离开了,这也会激发起孩子的分离焦虑,总之,孩子会体验到很多负面的情绪感受,对吧?担心害怕恐惧,生气愤怒,伤心,难过,等等。

  所以,这个陌生情境实验可以观察到一个孩子面对压力和挫折的时候,他承受压力和挫折的能力水平,他会采用什么样的应对策略,并且同时也可以看到孩子和母亲的亲子关系的状态,孩子的依恋策略。什么叫依恋策略?就是个体早年用来获得帮助的策略,是个体用来维系安全的策略。
  如果有100对母子,我们就会看到100种亲子互动的状态,100个孩子,会有100个不同的表现,但是本质上,是大同小异的,所以,心理学家们通过大量的实验观察,归纳出了三类依恋关系和依恋策略:

  A型,在人际关系中或说在压力情境下,隐藏自己的需要和感受,按照别人对自己的期待和要求行事,所以我们往往会看到A型的孩子在妈妈离开的时候,他表现的不那么痛苦,甚至表现不出痛苦,妈妈回来也差不多,表现为不理睬,继续忙自己的,妈妈也往往注意不到孩子的情绪感受。

  到现在为止,我们大部分成年人,大部分老师和父母肯定是觉得A型的孩子比较好,好带,不添麻烦,我要走就走,要来就来,他总是欢迎我,说明他安全感好呀,因为我离开他不会哭啊,我回来了,他好像也没什么特别的反应。孩子看起来不哭不闹,很独立坚强。是不是?我们往往会这样理解。事实上,最早做这个心理实验的心理学家,叫安斯沃斯,她也和大家一样,认为这种类型的孩子比较好,有安全感,所以,把这类孩子的行为策略命名为a型,abc的排列,a当然是最好的了。但是随着研究工作的增多,研究者慢慢发现了不是这样的,不哭,不表达感受,并不好,对于一个人的心理健康而言,不哭不闹的孩子,看起来好像对妈妈的去留都不在意,但仔细观察会发现他们的肢体语言是很僵硬的,身体是会紧张的,如果有生物反馈仪检测孩子的心跳频率,也一定是不正常地快。内心波澜汹涌,外表行为却看不出来,很隐蔽,只能说明,这是一种自我压抑的状态。

  接下来是B型,拥有B型策略的孩子或者成年人,在人际关系中可以表现出自己的需求和感受,然后和对方协商,从而达成一种双赢的互动。B型的孩子,在妈妈离开的时候他可以表达他的痛苦,会哭,会爬向妈妈,大点的孩子就会跟着妈妈走,像妈妈的小尾巴一样,妈妈去哪里,我也要跟着妈妈,试图阻拦妈妈离开;妈妈回来的时候,孩子会有再次爬向妈妈,去迎接妈妈,撒娇哭泣,求安慰,并且也能够很快地被妈妈安抚好,刚刚经历的痛苦体验能够很快缓解下来。

  C型的孩子,很会表达自己的感受,甚至是过度夸大的表达自己的感受,要求别人满足自己的要求,坚持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不与人协商,比较强势。在实验中,在妈妈离开的时候,会追随着妈妈跑,或者抢在妈妈之前跑去门口堵着,纠缠妈妈,妈妈的离开对这类孩子来说,会感觉自己要被妈妈抛弃了一样,天要塌下来的恐慌感,而妈妈面对孩子的哭闹感到手足无措,无法给孩子设限,等到妈妈回来之后,依然会哭闹纠缠,很难被安抚好。

以上是心理学家们通过研究观察而总结出的三种依恋关系和行为策略。大家是不是觉得b型比较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像b型的孩子一样啊?然后,会想要排斥a型和c型呢?

  但是呢,事实上呢,b型策略不一定在哪里都是好的,a型和c型也不一定都是坏的,因为要看具体的生活和工作情境。作为一个人,我们需要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根据自己所面对的人际关系的亲疏远近,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的程度,采取不同的行为策略,是不是啊?有些时候,我们需要懂得压制自己的情绪感受,并且有能力主动克制住;有些时候,我们可以表达自己的情绪感受,但有些时候在有些人面前,我们则不合适表达太多,对不对?有些时候我们需要有力量坚持自己的要求应该被满足,自己的权利应该被尊重,我们不能总是压抑和委屈了自己,是不是?所以,这三种行为策略本身没有好坏之分,作为一个人,我们需要掌握多种行为策略,在不同的情境下,采用适当的言行策略来处理和应对。
  (此文章由如易心理咨询中心撰写,请勿私自转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推荐阅读

阅读排行

杭州如易心理

杭州首家关注全年龄段人心理健康的专业心理服务机构。

联系方式
  • 电话:0571-85052923
  • 手机:15381069952(同微信)
  •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日9:00-17:00
  • 地址:杭州市滨江区南环路4280号汇智地1幢431-433室

微信公众号

Powered by 花房子科技 X3.4© 2020-2021 Comsenz Inc.

无锡花房子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业务许可证:B1.B2-2020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