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力17 人际沟通中的人格状态

[复制链接]

221

主题

221

帖子

1091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91
ruyi 发表于 2021-1-9 09:08:13
3818 0
本帖最后由 ruyi 于 2021-1-7 09:07 编辑

一家人.png
  在心理学界人格发展的理论和观点有很多。在这个课程里面,我只能为大家呈现一个相对简单的人格状态理论——由加拿大心理学家艾瑞克•伯恩(Eric Berne)提出的PAC人格结构理论。学习这个内容,将会帮助我们提升人际沟通中的自我觉察和自我反思能力。
  pac分别为三个英文单词 的字头,p是parents,即父母之意;a是adult,即成年人之意;c是child,即儿童之意。因此pac理论可以称为父母—成人—儿童理论。伯恩认为,人的人格是由三种不同的心理状态构成,即“父母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和“儿童自我状态”。这三种状态的人格中按一定的比例组织、结合起来,因不同的比例显示出不同的人格特征来。
幻灯片2.PNG
  一个健康成熟的人,怎样的人格结构才是理想的呢?伯恩认为,理想的人格结构是以成人状态a占主要成分的人格结构。即以客观和理智的心理状态为主,他在生活和工作中能沉着冷静、慎思善断、宽以待人。但仅仅是成人状态还不够,还要适当的有一些父母状态和儿童状态的成分。这些成分使他的人格中增加权威性和新鲜活泼的因素。
  在人际交往中,理想的相互作用应该是“成人刺激”和相应的“成人反应”。就是说,人与人交往中,都以成人状态处之,这样,人际关系就会友好和简单的多了。相反,如果采取“父母刺激”和“父母反应”的交往方式,由于双方都很幼稚而冲动,这样的人际交往不仅不易融洽和协调,合作的效率也很低。此外,其它的方式如“父母——成人”型,“儿童——父母”型、“儿童——成人”型等,在实际的人际交往中也很常见,但都不是理想的方式。

  举例说明:
  在一家航空公司的售票口,一位女售票员正在接待二位男顾客,她很热心的为他们安排旅行日程计划,多用了一些时间。此时,后面的一位女顾客等的有些不耐烦了,就破口大骂起来,说:“你是在和他们谈恋爱么?还有完没完了!”显然,这位女顾客采取了一种不讲道理的“儿童状态”和命令式的“父母状态”。那么,女售票员应当如何反应呢?显然,她也有三种选择:
  1、“父母状态”:这是我的权利,我愿意和他们多说,你爱听不听,爱等不等。实在不耐烦,去别的窗口买吧!
这种居高临下,不可一世的态度显然不会有好结果的。
  2、“儿童状态”:什么?你还想管我么?我就要和他们多说!气死你!
很明显,这种感情用事、冲动的反唇相讥,会更加激怒那位本来已是“儿童状态”的女顾客,看来一场唇枪舌战不可避免了。
  3、“成人状态”:哦,非常抱歉,让您久等了,我马上就处理您的事情,请问您需要什么?
  这种成人态度使本来可能发生的争吵平息下来,事情顺利的解决了。

  因此,一个真正成熟的人,更应该以“成人状态”来处理自己和周围的人和事,这样才是一个成熟的、健康的人,一个有魅力的人。

  那么,我们如何用这个理论来观察我们的日常育儿生活呢?我们来看几个生活场景:
  场景一:带孩子出门
  周末上午,一位妈妈打算带孩子去公园玩(或者其他地方)。出门前,妈妈提醒孩子准备需要带出去的东西,和孩子一起收拾,顺便也给孩子讲解收拾东西的方法顺序。出门时,妈妈还仔细的检查家里安全状况,煤气插座是否归位,然后锁好门。孩子过马路的时候,妈妈提前拉起孩子的手,会注意观察来往车辆行人,观察是否安全……
  另一位妈妈,提醒孩子收拾自己的东西,孩子不愿意,妈妈就批评孩子,你都这么大了,别偷懒,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出门时也同样检查家里的安全状况。过马路的时候,孩子蹦蹦跳跳地走在前,妈妈跟在身后对孩子喊:你乖一点,跟你说过多少回了,过马路要注意安全,不要蹦蹦跳跳地。你这样不乖,下一次不带你出门玩了。

  场景二:
  孩子在公园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的时候,突然有一小朋友冲过来推了他一下。这时一位妈妈说:这孩子真莽撞,好没礼貌,到底有教养没……之后,妈妈问自己的孩子有没有事,对孩子嘘寒问暖了一番,告诉孩子别怕他,妈妈在这里保护你……
  第二位妈妈可能会:带着自己的孩子躲开,不要和这些欺负人的小孩呆在一起了。

  场景三:准备晚饭
  妈妈陪孩子玩了一会,准备去厨房做晚餐。不一会,就听到孩子大哭起来,慌忙的从厨房出来看个究竟……她看到一地的玩具,其中有一只玩具恐龙头掉了。妈妈安慰孩子说没关系,回头再给你买,但是孩子还是一个劲地哭……
  妈妈一:安慰了孩子几句之后,孩子还是哭,妈妈就着急起来,开始骂孩子,训斥孩子,哭什么哭,不许哭了!再哭我就要打了啊!骂了,打了,孩子还是不停地哭,哭得更凶了。妈妈没辙了,不做晚饭了。陪着孩子一起哭,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妈妈二:开始烦躁起来,一边想着要尽快把晚饭做好,一边想让孩子安静下来。妈妈坐在地上想一会,然后对孩子说,妈妈现在不做饭了,陪你玩一会好吗?孩子突然安静下来说,好啊!妈妈就陪孩子玩。过一会,觉得孩子的情绪比较平静了,再说要做晚饭。孩子也同意了。妈妈简单地快速地做了晚饭。
  这些场景,是日常生活中,经常都发生的。而且,不同的人,面对同样的事情,会有不同的反应方式,就是说,每个人在面临某些事情的时候,会表现出不同的状态,人格状态。从而导致事情的结果也会各不相同。

  总体来看,上面这几位妈妈,都表现出哪几种人格状态呢?
  权威专制型——比如案例中的
以权威和优越感为标志,通常表现为权威式的作风。当一个人处于这种状态时,他的主要表现就是:独断专行,使用权威,凭主观印象办事。我们把这种状态称为“父母自我状态”
  客观理智型——比如案例中的
即表现出客观和理智。当一个人处于这种状态时,他的表现就是,慎思善断,冷静沉着,尊重他人。我们把这种状态称为“成人自我状态”。
  怯懦退缩型——比如案例中的
颇似一个婴儿的行为,冲动任性,变幻无常,任人摆布。当一个人处于这种状态时,他会表现为感情用事、冲动激烈、做事无主见、畏缩不前。我们把这种状态称为“儿童自我状态”。
幻灯片10.PNG
  什么自我状态?它们是怎么形成的?
  TA创始人伯恩把自我状态定义为:“一种感觉和经验的一贯模式,它与行为的一贯模式直接对应。”比如,每当被老板点名发言的时候,感觉总是紧张、尴尬的,就像回到上学时的课堂;而外在的行为表现与此是对应的,会有些结巴,会低着头不敢直视老板……而这些感觉、经验和行为就像形影不离的三胞胎一样,每次都是会一起出现,不管是换一个单位,换一个老板,都是一样的感觉、经验和行为。

  这幅图中PAC代表了我们基本的人格结构或者说人格模式,我们的人格基本组成元素就是这三个方面:
幻灯片12.PNG
  P代表的是父母自我状态
这里的“父母”不仅是指生养的父母,还包括早期的养育者,如保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参与抚养过程的重要人物。我们观察这些具备“父母形象”的人物,把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存储在“父母自我”中。这部分工作大部分是在我们5岁前完成的,因为那个时候我们是对这些人物决定认可和崇拜的。因此,当我们处在“父母自我状态”时,我们的行为表现想法感觉都会复制自己的“父母”(以及父母形象的人物)。比如,我们常会听到这样的说法:“你像我妈一样唠叨!”我们也会用从自己妈妈那里复制来的方式去哄孩子睡觉,逗孩子开心……
Thomas A. Harris 在《我好你也好的沟通练习》的观点是:“父母自我是只记录在脑里的一些早期经验——从出生到5岁之前所有无可质疑我被强行加入的外在事件。在这段时期间,个人尚未社会化,尚未离家接受社会考验,也尚未入学。在父母自我这重要的“录音带”里采集的资料,是一个人的生身父母或代父母的一切言行。小孩子把看到和听到爸妈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记录我父母自我中。”
幻灯片13.PNG
  C代表的是儿童自我状态。
  “父母自我”是生命初期从外界的重要人物那里注入我们人格中的特性,那些信息是通过外界获得。而“儿童自我”则是我们在婴儿、儿童时期与具备“父母形象”的人物互动过程中,通过切身的内在体验、经历、感受和适应的方式把信息都记录在“儿童自我”中。
  也就是说“父母自我”中记录的是从外界观察到的言行,“儿童自我”中记录的是对于“观察到的言行”的内在反应。比如,我们看到爸爸大声说话,我们把爸爸说话时的声音大小、语调、肢体动作等信息记录在“父母自我”中;而同时,我们还会有对于爸爸这个行为的内在反应和体验,比如我们被吓了一跳,心跳加速,很害怕……我们把这些体验到的感受等反应信息记录在“儿童自我”中,等到我们成年后,或许听到老板大声说话的时候,还会进入到爸爸大声说话时那种状态——当下的感受还是小时候的感受;想法也是小时候的想法,对方比我有力量,我很无助;采取的行动也是复制小时候的行为,就是低下头不说话。如同伯恩对自我状态的定义:“一种感觉和经验的一贯模式,它与行为的一贯模式直接对应。

  这个时候我们的感觉、思考方式、行动都是复制童年时期的,并且一贯如此。这意味着我们进入了我们的“儿童自我状态”中。也有人提到:“我的这个状态好像是在上小学的时候的状态,被老师批评的时候就不说话低着头,感觉无助。”一种可能在小学之前就有过这样的经验,在此时就已经重现更早的经验;一种是,儿童自我状态主要的经验来自于6岁之前,但儿童自我状态并不是在6岁就停滞的,上小学的时候还是会有新的信息被记录,往往会和之前的经验混合并被记录下来,等到成年以后我们也会重现小学时的一些状态。
  当我们以儿童时期的方式思考、感觉、行动时,即处于儿童的自我状态中。如我们偶尔会从楼梯的扶手滑下来,会从孩子背后偷袭一下,闺蜜间的恶作剧……再比如,突然被要求在众人面前发言,一下子紧张的不知所措……
幻灯片14.PNG
  A代表的是成人自我状态
  在“成人自我状态”中也就是我们根据当下的情景,运用过去的“父母”和“儿童”自我状态的资源,或搜集新的资料进行思考、推理、判断以及做出决策。同时,将这些信息存储起来以备将来参考和使用。
我们在10个月大左右开始学习走路,开始自己探索这个世界。慢慢的发现除了从爸爸妈妈那里获得一些信息,从与人互动的过程中获得的体验,还有一些不同的信息。我们开始去试验和实践新的东西。这是我们“成人自我”的起点。

  了解自我状态有什么用?
  通过了解自我状态我们可以了解:
我是谁?我现在是谁?我平时还是很自信的,为什么被老板点名就很失态?
我怎么突然成了这样子?
我为什么总是重复经历这个相同的想法、感受和行为?
它们来自哪里?
下次在与人交流沟通的时候,我们可以自主地觉察自己的状态,根据现实需要,避免使用父母自我状态和儿童自我状态,而更多的使用自己的成人自我状态,表现出,慎思善断,冷静沉着,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
  如此,我们就能够成为人生的大赢家啦。

  今天,留下一个作业: 也可以回忆自己24小时的生活:
  有没有哪一刻,你的行为、想法和感受就像你父母的反应一样呢?
  有没有哪一刻,你的行为、想法和感受就像小时候的反应一样呢?
  还有哪些时候,你的举止、念头和感受是单纯针对当时所发生的事情的直接反应,与过去无关,也与未来无关呢?
  把这些行为、想法和感受记录下来,课堂上我们将进行分享。
  (此文章由如易心理咨询中心撰写,请勿私自转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推荐阅读

阅读排行

杭州如易心理

杭州首家关注全年龄段人心理健康的专业心理服务机构。

联系方式
  • 电话:0571-85052923
  • 手机:15381069952(同微信)
  •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日9:00-17:00
  • 地址:杭州市滨江区南环路4280号汇智地1幢431-433室

微信公众号

Powered by 花房子科技 X3.4© 2020-2021 Comsenz Inc.

无锡花房子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业务许可证:B1.B2-2020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