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ruyi 于 2020-12-21 18:58 编辑
作者:林安清浅 “你们没杀过人吧? 你们今天就会知道 杀人是什么滋味” 电影《悲伤逆流成河》 因为家庭的缘故,她从小被街坊邻居骂作“贱骨头,赔钱货”; 因为母亲的疏忽,她不小心染上性病,成了全校同学的造谣、欺凌的对象; 因为唐小米的算计,她背上了“杀人犯”的罪名,同学的谩骂与侮辱更加变本加厉…… 最后的最后,她选择了跳河自杀。 而围过来的人,全是看热闹、冷嘲热讽的人…… 在这一场名为“玩笑”的闹剧中,没有旁观者,只有“施暴者”。 2017年,腾讯的《看见校园霸凌:公众认知调查数据报告》发现:在3万6千受访者中,超过半数经历过校园霸凌,其中35.7%是受害者,24.2%是霸凌者,40.1%是旁观者。 你,是否也曾做过旁观者?
当校园霸凌事件发生的时候,你做了什么? 有些人不明就里地以讹传讹,有些人只想着凑热闹、看好戏,还有些人“顺手”加入了施暴者的队伍。 而大多数人选择了沉默,选择了不介入,选择了冷眼旁观…… 或许你也曾像电影里的那个女孩一样,想给被水泼湿的易遥递上一张纸巾时,却被旁边的人拉住了。每一次看到受伤害的易遥,她的内心都充满煎熬,可到最后也没能迈出那一步,给予易遥帮助…… 是什么让你觉得“无能为力”? 又是什么让你“无动于衷”? 在心理学上有这样的解释: 一、旁观者效应 旁观者效应(Bystander Effect)是指,当一个人面对他人的困境时,如果他人在场并可以提供帮助,个体便会显示出比独自一人情况下更少的助人反应。 当围观霸凌事件时,在场的每个人都觉得别人会站出来帮助,或者等待着周围的人站出来解决。这时候,帮助他人的责任被分担到围观的每一个人身上,从而使在场个人的责任感降低。因此,大家相互推诿、等待他人帮助,形成了集体冷眼旁观的局面。 二、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 Conformity )是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和压力,不知不觉或不由自主地与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社会心理现象,通俗的说就是“随大流”。 在学校这样较封闭的小环境里,群体意识和力量往往更容易占据主导地位。 所以,当易遥几乎被所有人视为“杀人凶手”时,即使有人心里愿意相信她,也会迫于集体的压力,很难在行为上表现出来。这时,从众便成了一种保全自己、合法逃避压力的有效方式。 是的,你保全了自己。 因为大家都是这样做的,或许日后你连一丁点儿的心理负担都没有 但是,那些无辜被霸凌的人,却要背上一生都难以磨灭的伤害…… 因为你的冷眼旁观,他们孤立无援、心灰意冷,甚至可能轻易就结束自己的生命 因为你的冷眼旁观,霸凌者觉得理所当然,更加变本加厉地、毫无悔意地继续施暴 但,如果你是阳光,为什么不照亮黑暗呢? 还好,易遥有她的一米阳光 那时候,同学们称她为“病原体”,都远离她,嘲笑她,欺辱她。 而顾森西是唯一相信易遥的人。他的出现,让易遥的世界有了光亮。 因为他,易遥感到了从未有过的温暖与快乐。 在电影的结尾,他拼尽全力地冲岸上的众人大声喊到“凶手不是她”! 他更是唯一一个不顾阻拦,奋不顾身冲出去去救易遥的人。 还好有他,曾拉了在深渊旁的易遥一把。
不是每个人都能遇到愿意与你“反抗全世界”的顾森西 但如果可以 只用一点点你的光亮 就能照亮他们无尽的黑暗 请不要再让他们的悲伤逆流成河 那么 你愿意去照亮黑暗吗? End 参考文献: [1]宋雁慧,孛志君,秦颖雪.校园暴力旁观者的调查研究[J].中国教师,2013(15) . [2]张春颜,何晓双.校园霸凌事件中旁观者的行动逻辑及应对策略[J].未来与发展,2019,43(05):56-59. [3]马志杰,陈伊唯.小学校园霸凌的社会心理学探析和解决策略[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20(03):78-84. [4]宋雁慧.关注校园暴力的旁观者[J].当代教育论坛,2014(03):24-29.
(此文章由如易心理咨询中心撰写,请勿私自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