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ruyi 于 2021-1-6 11:34 编辑
案例一:两个孩子争一只碗 我家女儿美美3岁半,一天中午她邀请她的好朋友苗苗到我家一起吃饭。我们欣然答应了。来到家里,两个人一起摆凳子,气氛还是很好的。
吃饭前,两个人为了一个碗抢了起来。苗苗说:我昨天在你家就是用的这个碗。我女儿也不撒手,说:这是我的,这是我小时候用的。 两人僵持不下时,我就说:这样吧,把碗先给我。 两人还是都不松手,我就对苗苗说:苗苗你先去吃饭,阿姨给美美说说。苗苗去了吃饭,但是还不放心,又回到厨房的门口看着。我对女儿说:你不想把这个碗给苗苗是吗?女儿说:这是我的碗,我小时候就用这个碗。 这时,爸爸也来维持秩序,说:都听我的,两个人都回去,坐着吃饭去,谁都不许要碗,碗放在厨房里。 美美有些难过,但还是乖乖的回去吃饭了。苗苗已经开始吃了,美美还在饭桌上玩,把脚伸在饭桌上,她爸爸立即就很严厉的说:你给我过去,自己拿着垫子去窗户底下罚站去! 我女儿一下子忍不住,嚎啕大哭并且跑到我的身边…… 案例二:一只碗的故事,分享人·轻音乐,女儿7岁 在妹妹家吃饭时,遇到了一个难题。妹妹家有一只碗,很漂亮,是妹妹的儿子用的。我孩子也想用。为这事吵架了。
第二天上午,我把他们俩叫到一起,我说:“我现在遇到了一个难题,不知道怎么解决,我需要你们俩的帮忙。碗只有一个,你们俩都喜欢。我不知道怎么办。” 孩子们七嘴八舌开始想办法,想了好几个,有: 1.石头、剪刀、布; 2.跑步比赛,谁赢就谁用; 3.掰手腕; 4.找宝藏(把一个东西藏起来,谁找到就谁用); 5.一人用这个碗先吃,吃好后洗了再换另外一人用。
他们说了这些方法,我又念了一遍,三、四被否决了。对于掰手腕这个方法,弟弟说:这个方法不行,我比你小,力气没有你大,我不同意。对于第四项,他们两担心找不到,也否决了。 他们一致同意跑步比赛,我当裁判,“各就各位,预备,跑!”他们就飞快地跑了起来。可惜屋里实在小。没法分清胜负。我说,这个方法不是很好,屋里太小,刚跑起来就结束了,我也看不出来谁跑在前面。外面有狗,也不能在外面跑。要不换种方法可以吗?
后来,他们俩一致同意用第一种方法:1.石头、剪刀、布。结果三局三次都弟弟赢了。我孩子说,“那行,你吃完,让我妈妈洗了,我再用。” 两人都同意了。但是吃饭时,我孩子让我用另外一个碗盛了饭。晚饭也主动说,这个碗给弟弟用吧。再也没有因为碗的事情发生矛盾了。
晚上睡觉前,我很好奇的问孩子:“上午,你们最后不是商量好了,弟弟先用,吃完洗了你再用?” 孩子说:“吃过饭要出去玩,我如果等他吃完再吃,担心时间来不及。” 我又问:“那晚上,怎么主动让弟弟用那个碗了呢?” 孩子说:“我很喜欢那个碗,弟弟也喜欢。我用其他碗也一样的。” 孩子很平静地回答。
家长感触: 这件事我印象特别深,特别有感慨: 1.孩子们七嘴八舌想办法的时候,非常积极,想了很多办法(有些当时被我否决的方法就没有写),特别惊叹于孩子们的奇思妙想; 2.孩子会权衡利弊,比如我孩子提了个方法,掰手腕,弟弟说:“这个方法不行,我比你小,力气没有你大,我不同意。 从案例二当中,我们可以归纳出一个基本的解决步骤如下
妥善解决冲突的六个步骤: 1.倾听需求; 2.提出解决方案; 3.评估解决方案; 4.选择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 5.执行方案; 6.评估结果:
1.倾听需求;(耐心、深入挖掘需求,这是关键,注意区分需求和方案) 2.提出解决方案;(发散思维,大胆想象,不要否决任何方案,或许不成熟的方案也可以修订发展为成熟的方案) 3.评估解决方案;(再次倾听彼此需求) 4.选择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 5.执行方案;(执行的过程中,依然可以继续思考需求,验证方案是否合适合理,是否可以调整,始终围绕需求) 6.评估结果:(不要惩罚。如果没能顺利执行,寻找原因,修正方案,需要帮助的提供帮助,重在发展,惩罚不是目的。)
现在我们可以结合案例二,来看看这个六步骤 案例二:一只碗的故事,分享人·轻音乐,女儿7岁 第一步:发现和定义冲突(倾听需求,充分表达需求和感受,注意区分需求和解决方案) 在妹妹家吃饭时,遇到了一个难题。妹妹家有一只碗,很漂亮,是妹妹的儿子用的。我孩子也想用。为这事吵架了。 第二天上午,我把他们俩叫到一起,我说:“我现在遇到了一个难题,不知道怎么解决,我需要你们俩的帮忙。碗只有一个,你们俩都喜欢。我不知道怎么办。”
第二步:产生可能的备选方案(头脑风暴) 孩子们七嘴八舌开始想办法,想了好几个,有: 1.石头、剪刀、布; 2.跑步比赛,谁赢就谁用; 3.掰手腕; 4.找宝藏(把一个东西藏起来,谁找到就谁用); 5.一人用这个碗先吃,吃好后洗了再换另外一人用。
第三步:评估备选方案 他们说了这些方法,我又念了一遍,三、四被否决了。对于掰手腕这个方法,弟弟说:这个方法不行,我比你小,力气没有你大,我不同意。对于第四项,他们两担心找不到,也否决了。
第四步:决定最好的双方可接受方案 他们一致同意跑步比赛,我当裁判,“各就各位,预备,跑!”他们就飞快地跑了起来。可惜屋里实在小。没法分清胜负。我说,这个方法不是很好,屋里太小,刚跑起来就结束了,我也看不出来谁跑在前面。外面有狗,也不能在外面跑。要不换种方法可以吗? 后来,他们俩一致同意用第一种方法:1.石头、剪刀、布。结果三局三次都弟弟赢了。我孩子说,“那行,你吃完,让我妈妈洗了,我再用。”
第五步:执行解决方案 两人都同意了。但是吃饭时,我孩子让我用另外一个碗盛了饭。晚饭也主动说,这个碗给弟弟用吧。再也没有因为碗的事情发生矛盾了。
第六步:对解决方案的效果进行追踪评估 晚上睡觉前,我很好奇的问孩子:“上午,你们最后不是商量好了,弟弟先用,吃完洗了你再用?” 孩子说:“吃过饭要出去玩,我如果等他吃完再吃,担心时间来不及。” 我又问:“那晚上,怎么主动让弟弟用那个碗了呢?” 孩子说:“我很喜欢那个碗,弟弟也喜欢。我用其他碗也一样的。” 孩子很平静地回答。
了解“你和小孩对于问题解决方法的感受”很重要。 你们双方必须了解:双方随时可以决定对解决方法进行相互同意的修改。
(此文章由如易心理咨询中心撰写,请勿私自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