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慢慢来——多动症孩子亲子关系如何改善?

[复制链接]

221

主题

221

帖子

1091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91
ruyi 发表于 2020-12-9 07:52:26
3604 0
本帖最后由 ruyi 于 2020-12-10 18:59 编辑

心理服务 (5).jpg
作者:王如意

一、真实案例
小杰妈妈:“你怎么这么简单的题目都做不对,跟你说了多少次了,怎么还是不长记性!一模一样的错误一直犯一直犯!我的智商也不低啊,怎么就生出了你这么笨的孩子呢!你看看邻居家的小瑶,同样都是三年级,他怎么每次都能考90多分,你却次次不及格,你是想气死我吗!”

小杰:“你为什么每次都凶我啊!”(气冲冲的跑走了)

小杰现在上小学三年级,成绩非常不好,考试经常不及格,自己的学习用品经常丢失。老师经常向家长反映他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捣乱做小动作,总是虎头蛇尾,写作业时老是写一会儿玩一会儿,字迹歪七扭八,经常抄错题。下课与同学相处时也经常发生冲突,同学们玩游戏他有时会去破坏。因为小杰反复无常、软硬不吃,所有任课教师都被弄的很生气。个别教师对他失去了信心,只要上课时,他不严重破坏课堂秩序,也就不管他了。
多动症2.jpg
二、选题初衷
“爸爸从不接送我上下学,也不去开家长会,他从来不管我,平常这些事都是妈妈做的。但是,妈妈总是觉得我做作业慢,还经常骂我,甚至还打我。我考试考不好,妈妈就会说我笨。在学校里同学笑我,老师批评我,回到家里爸爸妈妈好像也不喜欢我。”

“我也不喜欢妈妈,他老是逼我学习,想让我考试考好。还有,妈妈经常说谎,答应我的事总是兑现不了。说好明天带我去玩,但是明天又找理由,又是明天,有好多好多明天,最后也没带我去玩。”
       ——小杰自述

这就是发生在我身边的真实案例,这也是我想写关于多动症的这篇文章的初衷。每次去弟弟家,总是会“上演”这些场景,特别是吃晚饭前。

我的舅妈(小杰妈妈)是一个比较急性子的人,他倾尽全身在儿子身上,每天监督儿子学习,他想要儿子速度又快又准确的做好家庭作业,做完才能吃饭。所以晚饭前这段时间家里都会比较“热闹”。但是恨铁不成钢,每次母子俩都是以冲突结尾。

我作为旁观者,看到这些场景不由得对弟弟(小杰)产生共情,有时候小杰被妈妈打我也忍不住哭。在我看来,舅妈对儿子的期望和控制太强了,一直压着小杰。我也尝试过劝说舅妈,但是作为晚辈,自己也没有教育孩子的经验,也不好多做评论和建议。

后来经过朋友的一再劝说,舅妈决定带着孩子到医院去做一个详细的检查。经过评估,医生说小杰患上了儿童多动症。这也终于解释出了小杰异于常人的种种举动。

所以,我对多动症充满了兴趣,故借此机会深入了解和学习。
多动症1.jpg
三、儿童多动症简介
儿童多动症(简称多动症),又称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行为异常问题,患病率甚高,国内外调查发现该症患病率3%~10%,且男孩约为女孩的4至9倍。

这类患儿的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但学习、行为及情绪方面有缺陷,表现为与年龄和发育水平不相称的注意力不集中和注意时间短暂、活动过度和冲动,常伴有学习困难、品行障碍和适应不良。

该症于学前起病,呈慢性过程。该症不仅影响儿童的学校、家庭和校外生活,而且容易导致儿童持久的学习困难、行为问题和自尊心低,此类患儿在家庭及学校均难与人相处。如不能得到及时治疗,部分患儿成年后仍有症状,明显影响患者学业、身心健康以及成年后的家庭生活和社交能力。

四、经典特征表现
1.活动过多,坐立不安或一直乱动;
2.不停地讲话
3.注意集中困难
4.经常做白日梦
5.情绪不稳,冲动任性;
6.学习困难,犯无心的错误;
7.经常忘事情或者丢东西;
8.神经系统发育异常;
9.品行障碍;
10.难以与他人相处;
……

五、主要病因
1.遗传因素
家系研究、双生子和寄养子的研究支持遗传因素是儿童多动症的重要发病因素,平均遗传度约为76%。

2.神经递质
神经递质神经生化和精神药理学研究发现,大脑内神经化学递质失衡,如患者血和尿中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功能低下,5-HT功能下降。

3.脑组织器质性损害
母亲孕期患高血压、甲状腺肥大、肾炎、贫血、低热、先兆流产、感冒等;分娩过程异常;儿童出生后1-2年内,中枢神经系统有感染或外伤。这样的儿童易患多动症。

4.神经解剖和神经生理

PET显示多动症儿童较正常儿童有脑功能低下变化,特别是前额区。MRI发现胼胝体和尾状核异常,胼胝体异常主要是前、后或两者体积减少。功能MRI发现ADHD患者尾状核、额区和前扣带回代谢的改变,主要是代谢减少。

5.环境因素
包括产前、围生期和出生后因素。其中与妊娠和分娩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ADHD患者母亲吸烟和饮酒、患儿早产、产后出现缺血缺氧性脑病以及甲状腺功能障碍。

6.社会、家庭、心理因素

父母关系不和,家庭破裂,教养方式不当,父母性格不良,母亲患抑郁症,父亲有冲动、反社会行为或物质成瘾,家庭经济困难,住房拥挤,童年与父母分离、受虐待,学校的教育方法不当等不良因素均可能作为发病诱因或症状持续存在的原因。

六、干预方案
1.认知行为治疗
主要有行为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两种方式。行为治疗利用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原理,及时对患者的行为予以正性或负性强化,使患者学会适当的社交技能,用新的有效的行为来替代不适当的行为模式,对控制多动行为、冲动控制和侵略行为有效。

2.药物治疗
药物能改善注意缺陷,降低活动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习成绩,短期内改善患者与家庭成员的关系。如:中枢兴奋剂、三环抗抑郁剂、选择性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等药物。但是,ADHD 的药物会导致很多副作用,比如易怒情绪和暴力倾向。

3.行为管理和教育
教师和家长需要针对患者的特点进行有效的行为管理和心理教育,避免歧视、体罚或其他粗暴的教育方法,恰当运用表扬和鼓励的方式提高患者的自信心和自觉性。当ADHD患儿的父母和校方确定患儿的病情或行为已经影响患儿参加学习的能力时,则患儿可以在学校里接受干预治疗。可以将患儿的座位安排在老师附近,以减少患儿在上课时的注意力分散,课程安排时要考虑到给予患者充分的活动时间。

4.针对父母的教育和训练
教育和训练可采取单个家庭或小组的形式,内容主要有:给父母提供良好的支持性环境,让他们学会解决家庭问题的技巧,学会与孩子共同制定明确的奖惩协定,有效地避免与孩子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掌握正确使用阳性强化方式鼓励孩子的良好行为,使用惩罚方式消除孩子的不良行为。

5.社会化技能训练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让多动症患儿与有同情心的伙伴多接触,如加入某些运动队的活动,不是仅要求患儿完成某些运动,而是为多动症儿童提供社会化活动的环境。

6.躯体训练项目

可指导他们控制冲动和攻击行为,使他们听从指导,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包括拳击、柔道、举重、健身、田径运动、游泳、网球等项目,不采用团队评定法。

7.音乐治疗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更多的技术和现代化的手段与医学相结合,其中音乐治疗技术就在不断的成熟。对于多动症儿童而言,可以采用音乐疗法来对多动症儿童的行为进行矫正.选择符合孩子性情的音乐,并注意“平衡性”。利用音乐艺术的结构特点、音响的物理性能、音乐情绪的感染力来协调儿童的精神生活功能,从而改善其心理状态。

8.游戏治疗(未来)
初步的实验结果表明,游戏能够提高大脑的认知能力、注意力以及记忆力。经过游戏的训练,人体大脑的前额叶皮层会更加活跃,大脑的这一部分通常用来分析思考和支配日常动作。过去数年里,不少关于 “游戏和大脑功能关系” 的研究引起了广泛关注,Lumosity、Cogmed、Posit Science、CogniFi 等公司都在探索游戏是否能治疗认知障碍。未来有望通过游戏治疗多动症。

七、自编ADHD练习手册
我设计了初步的多动症练习手册,用H5制作而成。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观看吧~
ADHD自编练习手册.jpg

八、干预方案之日常活动计划
干预方案1.jpg
干预方案2.jpg
干预方案3.jpg

九、ending
知道原因的舅妈和我们突然觉得心中轻松许多,至少知道该怎么去帮助小杰。

小杰每天都遵医嘱吃药,并完成相关的锻炼,如跳绳,左手拍皮球等。情况也渐渐的好转些……

学会接纳这样的孩子,耐心陪伴他一次一次练习,一步一步慢慢“走”。

回归最开始迎接新生命时当母亲的心情,是多么的开心。

你会为他微小的进步拍手鼓掌;你会为他做任何的事情心甘情愿,你会为他包容一切。

只因他是你的孩子。

孩子,慢慢来。

陌生的爸爸妈妈们,也一起加油喔!

参考文献:
[1] 高宇, & 邓小虹. (2008). 孕期和分娩因素与儿童多动症的相关性. 中国妇幼保健, 023(014), 1935-1937.
[2] 陈永辉, 黄斌, & 赵霞. (2001). 益智丹治疗儿童多动症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 19-21.
[3] 李亚平, 马融, & 魏小维. (2004). 益智宁神颗粒治疗儿童多动症"肾阴不足肝阳偏旺"证的临床分析. 天津中医药(05), 26-28.
[4] 王亚莉, 方凤, & 潘志尧. (2006). 儿童多动症、抽动症与过敏原.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020(006), 370-370.
[5] 黄玲. (2009). 穴位循经按压治疗儿童多动症的临床观察. 四川中医(10), 120-121.
[6] 李艳. (2019). 浅议音乐治疗对多动症儿童的行为矫正. 2019年教学研究与教学写作创新论坛成果集汇编(二).


(此文章由如易心理咨询中心撰写,请勿私自转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推荐阅读

阅读排行

杭州如易心理

杭州首家关注全年龄段人心理健康的专业心理服务机构。

联系方式
  • 电话:0571-85052923
  • 手机:15381069952(同微信)
  •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日9:00-17:00
  • 地址:杭州市滨江区南环路4280号汇智地1幢431-433室

微信公众号

Powered by 花房子科技 X3.4© 2020-2021 Comsenz Inc.

无锡花房子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业务许可证:B1.B2-2020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