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力11 如何提高孩子抗压受挫的能力(上)

[复制链接]

221

主题

221

帖子

1091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91
ruyi 发表于 2020-12-6 22:57:24
3078 0
本帖最后由 ruyi 于 2020-12-7 20:46 编辑

前面三次分享,我们讲了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接下来几次课,我想来分享如何帮助孩子提升抗压受挫的能力。因为孩子的自信心和抗挫折能力是密不可分的。

父母们常常在担心自己的孩子在未来是否有能力应对这个社会的生存压力和残酷竞争,并且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面对压力和竞争的时候,拥有自信心和抗挫折的能力。于是,从孩子蹒跚学步开始,能够和父母一起玩耍竞争类游戏的时候,很多家长都抱有磨练孩子,让他为未来做好准备,以面对残酷竞争的想法。甚至有一些父母坚持认为,在游戏中不能让孩子赢,彷佛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得到锻炼,准备好在未来与对手竞争,因为那些对手是不会故意输掉比赛的。父母们想让孩子明白这样的道理:真正的对手是不会手软的。这就像在教育界流行的一种挫折教育的思潮,有些父母和老师认为:应该人为地设置一些挫折,以便帮助孩子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

我是非常反对这种观念和做法的。在我做老师的时候,我对学生狠不起来,长相不够凶,嗓门也不够大,等我自己生了孩子之后,我的家人也认为我溺爱孩子,所以,早些年的时候,我常常被家人质疑:你这么弱能教得好学生吗?你的爱会把孩子宠坏的。那个时候,我还没有学习心理学,我也反驳不了他们。不过呢,我也是个比较固执的人,我行我素,随别人怎么说,我坚持温柔对待我的孩子和学生。从2012年开始,我跟曾奇峰医生学习精神分析理论,我终于搞明白了,也更加坚信我的立场了——放心大胆的爱孩子吧,理智的健康的爱是不会宠坏孩子的。

曾奇峰医生有篇文章叫《唯有温暖御风寒》,他说:“生活从来都不缺少挫折,假如人为地制造挫折,特别是由父母制造挫折,那么,很可能导致孩子心灵脆弱甚至破碎,最终不仅不会使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增加,反而会使孩子连极小的挫折都承受不了。要理解这一点并不困难。打个比方:武汉冬天的气温在0℃左右,过去取暖条件不太好,处处寒冷,甚至有寒彻骨髓的感觉;然而,在-20℃左右的哈尔滨过冬天却很舒服,因为屋子里有暖气,只要在屋子里呆一会儿再出门,就不会觉得冷了。这给予我们很好的提示:只有储备足够的温暖,才经得起严寒的侵袭。人的心灵也一样,只有得到很多满足、温暖和幸福的滋养,才能经得起挫折、严寒和伤害。”

如此一来,摆在父母们面前的难题就很明确了:究竟怎么样把握爱的尺度?究竟怎样给孩子恰到好处的爱,既不会宠坏了孩子,还能够帮助孩子发展出抗压受挫的能力?什么样的爱才是理智的健康的爱?
为了说清楚这个难题,我计划分享三个内容:
1.儿童面对挫折体验的三种行为表现——学会观察孩子、理解孩子;
2.依恋理论视角下的三种亲子依恋模式——父母的养育影响孩子的心理功能;
3.亲子互动实例解说如何帮助孩子发展抗挫抗压能力

今天我们分享第一个部分的内容:观察儿童面对挫折体验时的三种行为表现,学会理解孩子。
请大家想想,孩子们通常在哪些时候会感受到压力和挫折?

比如说考试的时候,写作业的时候,课堂上被老师点名回答问题又刚好答不上来的时候,或者是和小朋友一起玩耍的时候,哪怕是玩电子游戏的时候,也可能是会感觉到压力和挫折体验的,比如孩子太想玩好一关游戏,但就是不能如愿;
或者更小一些的孩子,比如两三岁的孩子玩具被人抢去了,这个事件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小孩来说就非常可能是具有很大压力和挫折性的;
或者再小一点的孩子,正在学习走路说话的孩子,走路说话这样的事情对于他们来说就可能是压力源;想要拿起勺子吃一口饭,却也吃不好,这也会产生挫折感的体验……
这么细细想一想的话,就会发现,压力和挫折这两样东西,真的是无处不在的,随时随地都有可能遭遇到的。作为成年人不太容易感觉到,只是因为我们已经发展出了很多应对压力和挫折的方法策略了。
所以,我们不要草率地就下结论说孩子的抗压受挫能力弱,因为相对于孩子的年龄来说,他们承受的压力和挫折本身就是挺大的。三岁的小孩丢了心爱的玩具,那个挫折感的强度可能就像我们成人丢了一份工作,或者更像是成年人失恋了。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理解,认为孩子抗压受挫能力差,实在是太草率了。事实上,不是孩子抗压受挫能力差,而是孩子在还没有发展出抗压受挫能力的时候,就不得不面对各种各样的压力事件的挑战了。

心理服务 (3).jpg

所以,套用一个句式:没有抗压能力差的孩子,只有抗压能力差的大人。那么这节课,我们不单单是讨论怎样提升孩子的抗压受挫能力,我们也顺便讨论一下成年人的抗压受挫能力。免得大人们总以为自己抗压受挫能力比孩子们强。

不管是孩子,还是成年人,当感受到压力和挫折的时候,他们通常都有三种反应模式,或者叫应对策略

1.能够承受住挫折体验,不急不躁,想办法克服难关,解决问题。这些人的身上好像有一股力量,不屈不挠,不卑不亢;

2.面对压力和挫折无计可施,做不好,不能如愿,就大发脾气,哭闹不休。这些人比较容易表达自己的负面情绪,感到一点点不舒服了就表达出来,只不过表达的方式比较情绪化,或者也可以说有些夸大;

3.不声不响,默默承受,心里憋着,压抑着;做不好的事情,悄悄地放弃了,不表达,但这不表示他们的内心没有负面的情绪感受,他们只是更习惯于压抑这些负面的情绪感受。

比如说面对学习压力,比如某个知识点没有弄懂,第一类孩子,可能会更加努力地学习,能够做到迎难而上,上课认真听,下课好好写作业,不懂或想不明白时就找老师或父母来帮忙,可以看到这类孩子能够抗住压力,正面自己遇到的困难,寻找合适而有效的方法去改变现状。

而第二类孩子,可能上课的时候因为回答不出问题被老师批评了一下,他下课就开始捣乱,和同学打架,搞个恶作剧什么的,以发泄内心的负面的情绪体验,这类孩子往往不能很好地说明自己经历了什么,不同的事件与感受混淆不清,他们常常无法用合适的言语来说明自己的感受,要么以肢体互动的方式来表达,要么以夸张地令人无法置信的言语来讲述,导致成人无法准确地理解他们的感受,往往认为他们无理取闹,纠缠不休;

第三类孩子呢,学习上遇到困难了,他不会更加努力,可能努力了也未必见效果,他也不会惹是生非,那他怎么办?消极应对,自我贬低,憋着,然后呢,憋着憋着就憋成了内伤,老师和家长也搞不清楚他们到底是怎么了,因为他们不喜欢表达,或者曾经表达过,也没人在意。这类孩子通常没什么负面情绪的表达,有一些可能还每天都笑眯眯的,但如果遇到特别难以承受的压力挫折,他们很可能会突然暴怒或哭泣不止。

当然,具体到每个孩子,表现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归纳起来大致是这三个类型。我们可以再举例来体会一下,比如说,当孩子们想要的玩具得不到,和朋友玩耍的时候闹矛盾了,大家自己想想是不是可以归纳出这三大类的应对模式来。

不光光是孩子面对和挫折的时候,有这三种行为模式、应对策略,其实我们大人也一样的。让我们来思考观察一下,是不是这样的?

压力和挫折这两样东西,是我们成年人每天都会面对的东西,尤其是在当今这个时代背景下。作为成年人,我们要承受的压力很多,比如:买房、买车、养育孩子、赡养老人,为了工作东奔西跑,加班加点,等等,压力是无形的,但是却无处不在。大的压力挫折不一定经常有,但是小压力小挫折还是挺多的。比如说工作上一天辛苦,回到家里等着我们的是什么呢?可能是孩子不写作业不听话,可能是伴侣家人的牢骚和抱怨,这些事情都会带给我们压力和挫折感的体验,对吧?只不过,常常被我们忽略不计了。但不论我们有没有意识到,我们必然是在用自己习惯的方式应对着的,那么,我们的应对策略是什么样的呢?比如说:面对孩子不写作业不听话,大人们一般会有哪几种状态?

1.不急不躁,就事论事,不打不骂孩子,冷静理智地和孩子沟通,和老师沟通了解孩子的情况,留心观察孩子、了解孩子,找到适合自家孩子的教育方法,需要补课的请老师补课,需要多一些关怀和放松的就抽时间多陪陪孩子;甚至是自己开始学习教育学、心理学,自己反思,自我成长,不断地想办法,找办法……

2.不管三七二十一,冲着孩子唠叨、发脾气、批评指责孩子,语言教育无效就棍棒式教育,或者拳脚相加式教育,然后家里就被弄得鸡飞狗跳,鸡犬不宁了……

3.不会打骂孩子,但是也不会更积极的想办法教育引导孩子,更愿意自己生闷气,或者好像满不在乎的状态,随孩子去吧,爱学不学,只管自己忙着工作,加班,不回家,眼不见心不烦,这实际上是逃避,忽视,消极应对。(第二类倒是挺积极的姿态,但是并不具有建设性意义的积极,破坏力和杀伤力更大。现在的家庭里,一般妈妈是第二类状态居多,爸爸更容易采用第三类策略。)

大家可以体会一下,是不是这样的?不过这里有一点我想提醒的是:第一类行为模式,看起来是不急不躁、冷静理智的状态,但这并不表示他们的内心里是没有情绪的。
我们来观看一个视频资料,我们将会看到不论大人还是孩子,面对差不多情形的事件,无论外部行为表现多么不同,作为人类内在都同样有着情绪感受的波澜起伏。差别在于,每个人对自己情感感受的觉察能力、觉察速度、理解与调适的能力各有不同。
https://appgG72thIx4430.h5.xeknow.com/st/13Mnb2juD(进入游戏力第10讲即可观看视频)

所以,一个重要的理念是:要想提升孩子或者是我们自己的抗压受挫能力,重点可不是消灭情绪,事实上这也不可能,重点在于提升情绪的自我觉察和调适的能力,从对某些情绪反感对抗的处境中走出来,努力去理解自己的情绪因何而起,它在向自己提示怎样的信息,提醒我们需要去关注什么;当我们把情绪当做辅助自己好好生活的良师益友,才不会陷入因对抗情绪而被情绪牵着鼻子走,被情绪冲昏头脑的处境。

第一类行为模式被认为拥有较强的抗压受挫能力,就是因为这类人,对于情绪的觉察容纳的能力比较强,能够与强烈的情绪和平共处;
而采用第二类行为模式的人呢,遇到压力和挫折的时候,就是被情绪牵着鼻子走了,失去了理智,被情绪体验淹没了,发脾气,乱说话,哭喊打骂,表达方式多种多样。
采用第三类行为模式的人,看起来比较平静,但是可能他们所有的力量都用来压抑情绪感受了,也无力再去面对和处理压力事件,甚至是其他生活事件了。

不论对成年人,还是对孩子,这个原理都是相通的。成年人曾经也是孩子,孩子们将来也会长大成年。不管是孩子还是大人,我们的年龄每年都在变化增长,而我们应对压力和挫折的模式,我们的行为策略,却可能会在某种模式下延续发展一辈子。其实,在我们还非常年幼的时候,我们就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行为处事的风格和策略,然后,我们会在整个一生中延续这些行为模式,除非我们有意识地追求自我成长。

(此文章由如易心理咨询中心撰写,请勿私自转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推荐阅读

阅读排行

杭州如易心理

杭州首家关注全年龄段人心理健康的专业心理服务机构。

联系方式
  • 电话:0571-85052923
  • 手机:15381069952(同微信)
  •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日9:00-17:00
  • 地址:杭州市滨江区南环路4280号汇智地1幢431-433室

微信公众号

Powered by 花房子科技 X3.4© 2020-2021 Comsenz Inc.

无锡花房子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业务许可证:B1.B2-2020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