歹毒的巫婆母亲?爱恨交错的亲子关系

[复制链接]

221

主题

221

帖子

1091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91
ruyi 发表于 2020-12-5 22:24:57
2866 0
本帖最后由 ruyi 于 2020-12-6 23:16 编辑

愤怒.png
作者:林安清浅

“去死吧,老巫婆,我说你没有什么良心吧?把我带到这种地方来,你又要使用什么诡计了?你这个歹毒的老巫婆,不得好死,我要一刀刀剐你的肉,把你打入地狱……”

我们很难想象这些话竟然出自一个十岁孩子之口。
这个孩子叫瑞瑞,一个妈妈眼中骂人、不听话、没有规矩的小男孩。

进到心理咨询室的瑞瑞,一把挣脱开了妈妈的手,开始紧张地审视周围的环境。他眼中闪烁的不是好奇的光芒,而是一种明晃晃的愤恨。当母亲开始诉说时,瑞瑞冲到她身边用脚踢她的腿,开始咆哮:“老巫婆,你又在说我坏话了!”

究竟是什么让母子俩的关系变成现在这样?

我们或许可以从瑞瑞出生开始说起。

瑞瑞的父母在他未出生时就离婚了。为了让儿子过上更好的生活,母亲很努力地外出赚钱。瑞瑞1岁半之后,曾被送去上海最好的全托托儿所,但因为经常生病,母亲又把孩子接回家中由保姆照顾。第一个保姆在家中虐待瑞瑞,第二、三个保姆待的时间不长,而第四个保姆总是讨好孩子,孩子反而与母亲不亲近了。现在,他们家里只有一个钟点工帮忙料理。
从小缺少母亲陪伴的瑞瑞,其实是一个不安全依恋类型的孩子。在最需要母亲陪伴的6~18个月内,母亲长时间在外工作,对孩子的关注和回应不够,孩子很可能长期处于被忽视或被抛弃的恐惧中。为了抵抗这种原生情绪,瑞瑞衍生出了焦虑的次生情绪来保护自己。他的行动焦点实际上一直围绕着母亲,对母亲又抗拒又依赖。与此同时,10岁的孩子也已渐渐进入青春期初期,开始有较强的独立意识和反抗性了,所以他选择辱骂和拳打脚踢的方式来博得母亲的持续关注。而他不良的行为习惯又是在母亲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和行为应对方式下逐渐养成的。
“我非常非常爱瑞瑞,可以说他是我的全部,我这样辛苦地工作全是为了瑞瑞。只要我有时间,只要我在家中,我都和瑞瑞在一起。有时当我一看到他,我就喜欢得不得了。但是当他不好好练琴的时候,我也真会打他。打完后我会躲在自己的房间大哭,或者对瑞瑞又哄又亲。”
母亲其实是非常爱孩子的,也存在一种对孩子的依恋和掌控。在孩子做错事后,母亲虽然会打他,但是打完后又对孩子又哄又亲。这时候,孩子感觉到的是母亲对自己的时好时坏,他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甚至可能强化了之前的错误行为。母亲也并未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只会觉得自己是爱孩子、心疼孩子、全心全意为了孩子,为什么孩子不能理解她、听她的话呢?

对于以上的情况,咨询师可以抓住以下5个关键点:
第一,从母亲的咨询需求入手,指导瑞瑞逐渐养成正确的习惯。母亲可以把自己认为瑞瑞一定要有的与一定不能有的习惯全部罗列出来,在咨询师的指导下明确每一条习惯的具体内容并明确自身在其中的具体责任。之后,瑞瑞可以先从其中挑出5条自己愿意做的,由母亲以表格的形式记录每天的执行情况。在开始阶段中,母亲要多多关注孩子做事的过程而非结果,给予外在的表扬和鼓励,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

第二,在瑞瑞的习惯能逐渐建立起来的情况下,发泄他的情绪。瑞瑞的满口脏话实际上表现了对母亲强烈的复杂情感。只有让他充分地将这种情绪表达出来,接受他的“诅咒”,才能和他真实平等的交流。这里可以采取两种方式:①咨询师挑战瑞瑞,让他写下所有无论好坏的对母亲的称呼,然后用铅笔把这个词用力戳穿,达到发泄的效果。还可以让瑞瑞进行角色扮演,体验母亲的情感反应。②以身体接触的形式,帮助瑞瑞发泄对母亲的不满,同时让瑞瑞体验母亲的关怀。即在瑞瑞攻击母亲的时候,母亲可以借力反攻,(在保证孩子身体安全的情况下)与孩子进行推拉、扭打。这时候,其实母亲的心态是平和的,并要尽量表现出对孩子的接纳。

第三,定规则,尝试新的亲子交往模式。在瑞瑞言语攻击母亲的时候,咨询师认真接受他说出的不良词语,并用相同的语言系统与之交流。之后,咨询师可以根据他的语言,进行引导和“反攻”。比如,瑞瑞说要“戳死”,那么可以坦然地引导他去戳,但在他真正行动前折断铅笔。这种方式实际是给母亲树立榜样,教会母亲坦然面对和处理相类似的情境,不被自己的感情左右,让孩子感受到母亲的力量。

第四,建立信任的交流模式。咨询师可以向瑞瑞进行诚恳的道歉,讲明自己折断铅笔的原因,并指出其行为的危险性。与此同时,告诉瑞瑞也可以指出咨询师做得不对的地方,让他明白即使是成年人也会有做得不好的地方。在这样的交流下,孩子可以慢慢建立起对咨询师和母亲的信任。

第五,领悟亲子界限。可以通过画人测试,展现孩子心目中的母亲形象。根据该画像,母亲也可以进行反省,感受自身行为对孩子的影响。咨询师帮助母亲改善教育理念,完善自我意识,支持母亲为瑞瑞提供榜样,帮助母亲能随孩子的成长逐渐调整生活习惯、日常决策、未来规划等。
(咨询方式会因具体情况而异,以上方法仅供参考)

参考文献:
叶斌(主编).(2009).督导与反思:心理咨询案例集(亲子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此文章由如易心理咨询中心撰写,请勿私自转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推荐阅读

阅读排行

杭州如易心理

杭州首家关注全年龄段人心理健康的专业心理服务机构。

联系方式
  • 电话:0571-85052923
  • 手机:15381069952(同微信)
  •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日9:00-17:00
  • 地址:杭州市滨江区南环路4280号汇智地1幢431-433室

微信公众号

Powered by 花房子科技 X3.4© 2020-2021 Comsenz Inc.

无锡花房子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业务许可证:B1.B2-2020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