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ruyi 于 2020-12-11 21:02 编辑
在前面两节分享中,我们重点学习了表达技巧“我-信息”,从理论上来说,“我-信息”的表达技巧更容易让人接受,更容易引导孩子改变自己的行为,于是,我们就会产生一个不自觉的期待:通过调整我们的表达方式,通过更高超的谈话技巧,孩子也能改变他们的行为表现。尤其是在我们使用面质性“我-信息”的时候,这个期待值会更高。
但是,实践操作之后,我们发现这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很多父母也会奇怪,怎么我改变了我说话的方式了,我很努力地按照老师教的句型在造句子组织语言了,怎么孩子还是不改变自己的行为呢?怎么还是老样子呢?
那么,今天的分享,我就来和大家讲一讲面质性“我-信息”不起效果可能存在的10种情况。今天先分享前5种情况。 1.“我-信息”发送不完整。 虽然只有一部分或两部分构成的我信息也能起作用,但在很多情况下,都需要完整的三部分——客观描述+感受+影响。 所以,当发现你的“我信息”不奏效时,先检查一下“我信息”是否完整,再传送一条由三个部分组成的我信息。 说白了,就是我们对于基础知识没有掌握熟练。所以,每当我们使用一次我信息,尤其是面质性我信息的时候,就可以复习一遍前面两节的课程内容,做得好了,回听一遍,加深理解,做得不好那更要反复听了。
2.经过伪装的“你-信息” 就是说,使用了不规范的“我-信息”,因为我们太习惯于过去的常用的沟通策略,在尝试使用一种新的沟通方式的时候,我们不知不觉种夹杂了过去用得太顺手的策略,最开始我讲的12种沟通绊脚石,每一种都有可能会被夹杂进新的句式里面,所谓新瓶装老酒,比如,在“我-信息”中包含责备式或贴标签式的信息,或者说教、讲道理、命令、评判、提建议、提要求等等。
案例一: 一个爸爸和儿子商量好了,14岁的青少年可以承担一些家务活了,比如扫地和倒垃圾。但是,一个星期过去了,孩子对自己的家务活不能很好的完成。这个爸爸忍不住了,准备对孩子使用“真诚一致的表达技术”,我们看看这个爸爸是怎么说的: “我觉得你说话不算话啊,你一直对你的任务玩忽职守。我们商量好了,你负责扫地和倒垃圾,但是一个星期过去了,我经常看到你游手好闲地,我觉得很生气。今天早上,你没有扫地没有倒垃圾就偷偷溜出去了。我觉得你这样是不负责任的,我心里很不舒服。” 案例二: “你把音乐声开那么大,我感到很烦,无法专心工作,请把它关了。”
这种方式,在亲子关系不好的时候,很容易激起孩子的反叛心理的。甚至可以说,如果亲子关系不好,无论你的语言表达技术多么高超都不行。所以,重要的不是话说得好不好听,而是关系够不够铁。情感联结够不够牢固。 亲子关系牢固,情感联结深的家庭里,父母说话,也是会不自觉使用12种绊脚石的,但是没关系。 所以,说到底,关系是永恒的话题,是根本。亲子关系不好的家庭里,往往存在各种形式的沟通绊脚石。根据我这十几年和学生以及家长打交道的经验,基本上是这样的。所以,过去对“你-信息”用得太熟练了,新学了“我信息”,心里想着“我信息”,嘴巴里说出来实际还是“你-信息”。怎么办呢?练习、练习、再在练习!
怎么搞好关系呢?倾听技术是促进关系的法宝。所以,建议大家回头看看前面关于倾听技巧的4、5、6、7这几讲内容。关于情感联结,可以回头看看《游戏力》课程的第六讲和第七讲。 沟通力课程里的几项技术,是需要大家融会贯通的,还有沟通力和游戏力这两个课程也是有相通的地方,也是需要父母们综合掌握,灵活使用的。这都是需要反复练习的。
3.没有准确传递出情感强度的“我-信息” 情绪情感需要我们特别细致的觉察和练习。我们表达出来的情绪情感一定要与真实的内心感受相一致。
案例: 妈妈看到哥哥拿球拍打弟弟的头,说:“哥哥,我看到你用球拍打弟弟的头了,我不喜欢你这样做,不要打了。”语气平静温柔的。
戈登博士说过:“通常,当一位父母未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时,‘我-信息’就会失去对孩子的影响力,孩子也不会对她的行为作出任何改变。” 使用我信息的表达方式并不是意味着你时时刻刻都要心平气和、镇静和轻声轻气的。当确实必要时,你可以提高音量,表达自己的强烈的情绪。 比如,妈妈或许可以说:哥哥,我看到你拿球拍打到了弟弟的头,我很担心,弟弟还很小,我很害怕,担心他会受伤,我也真的非常生气,我不能容忍一个大哥哥欺负自己的小弟弟。 我认为:当你为孩子或者家人的某个行为而感到烦恼的时候,你可以跺脚,可以拍桌子,可以大声喊,如果你能接受自己如此不“淑女”的形象,用你自己能接受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当然,是表达情绪,而不是情绪化的表达,就是要觉察你表达出来的情绪里是否隐含着指责和埋怨、批评的味道。尽量让你说出口的每个字是负责任无伤害的,尽可能少的或者不要使用沟通绊脚石。所以,沟通力第一讲的课程内容,关于沟通绊脚石,请大家一定要随时记得复习哦。
另外,我得再补充一点,比如前面举的案例,哥哥用球拍砸弟弟的头,妈妈的语气和表达方式,浅层次来说和我们的情绪觉察能力和沟通技巧有关,深层次的也是和一个人的个性或者说人格特质相关的。比如说人格结构中权威的部分发展不足,就很难有这份底气和力量去表达一个恰当的情感强度。这个部分的改变,就不是光光学习我们的沟通课程能够达成的了。这需要在心理咨询的过程里面去做个人的成长了。
4.孩子的行为没有对你产生任何影响,甚至可能也不会对孩子有真实的伤害。 简单的说,孩子的行为没有错,只是你不喜欢而已。 这种时候,你想通过高超的沟通技巧让别人改变自己的行为也是不可能成功的。
比如:有些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斯文一些,男孩子不要太闹,女孩子不要疯疯傻傻地,要淑女一些,等等,这是个人的个性特点,你不可能通过高超的沟通技巧让一个内心的孩子变得外向,也不可能让一个外向的人变得内向。
一位妈妈带孩子逛超市,忽然发现孩子不见了。然后,终于找到了孩子,她可能很生气的骂孩子一顿,说一堆道理,或者使用面质性我信息和孩子真诚的表达一番,但是等到下一次逛超市的时候,这个孩子还是喜欢到处乱跑,还是记不住妈妈的话,为什么呢? 孩子的个性好动胆大,监护人需要多关注孩子。希望通过几句话就让孩子变得规规矩矩不到处跑了,这是不切实际的。
比如有些家长希望看到自己的孩子热爱学习,不玩游戏,不看电视。现在是21世纪,我们都不可能重新回到19世纪的生活方式了,重要的是教会孩子合理的安排自己的时间。业余时间是用来读书,还是用来打球,这也是个人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质决定的。让一个喜欢安静读书的孩子每天运动6小时,和让一个爱运动的孩子每天安静阅读6小时,这都是强人所难。 这些情况里,可能涉及到的是价值观的分歧和冲突了,这些时候究竟应该怎么沟通?我们后面的课程将会有讲解。
5.行为动力没有破除,行为就不会消失,无论你使用多么高超的沟通技术。 比如,一个上课习惯睡觉的学生,可能是他前一天晚上没有睡够,也可能是他想用这种方式吸引大家注意,或者表达对老师的不满。 再比如一个孩子常常在学校惹是生非,打架闹事,每次发生这类事件,老师都会打电话给家长,而孩子的爸爸平时工作很忙,早出晚归,孩子很少能够见到爸爸,只有老师打电话叫家长的时候,爸爸才会出现在孩子面前。 孩子只是希望能见到自己的爸爸,如果他乖乖地,爸爸就总是很忙,总也见不到爸爸。只有在学校里闹点动静,老师打电话叫家长,爸爸就会出现。所以很明显,如果这个家庭环境不发生改变,爸爸不能满足孩子正常的情感需求,孩子就会不停的惹是生非,引起爸爸的注意,吸引爸爸的关注和关心。
当然,行为的心理动力常常是很复杂的,不是这么简单就能够解除的。爸爸忙于工作,也可能有很复杂的行为动力,有现实因素,也有家庭关系的动力因素,这些都不是建议爸爸多回家陪孩子,就能够实现的。当无法自己解决时,可以寻求咨询师的专业帮助。
(此文章由如易心理咨询中心撰写,请勿私自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