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ruyi 于 2020-12-3 21:34 编辑
首先为了有更深的体验感受,我想邀请各位问自己一个问题,我们可以摸着自己的胸口扪心自问:我自己是那种沉稳笃定、不骄不躁、不卑不亢、自我协调的人吗?在人际互动中,我们是偏向退缩的,小心翼翼的,甚至是胆战心惊的,还是偏向扩张和锋芒毕露的,还是能够在更多时间里处在一个恰当的、让自己舒服也让别人舒服的状态里呢?
这个问题,如果你们愿意分享,欢迎在文章下方留言,或者把答案留在自己的心里做一些默默地体会和观察。
那么,我继续来分享自信的话题。我们都知道自信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自信其实有两个层次的,这一点却很少有人知道。
第一层次是对于自我存在的自信。也就是说,我的存在是有价值的,自己不是一个没有用的人。这是源于一种自我肯定感。那么,自我肯定感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呢?对于孩子来说,当他们看到父母以及周围的人因为自己的存在而高兴时,而不是因为一些附加的条件而高兴时,他们的自我肯定感才能慢慢被培养起来。 第二层次是对于自我能力的自信。例如功课很好,运动方面也很不错,还会帮忙做事等等,诸如此类对自己拥有的能力而产生的自信。这种自信是孩子从周围的人的赞许和表扬中获得的。
一般谈到自信,人们都会想到对自我能力的自信。所以,父母和老师们千方百计地都是在关注孩子的各项能力的发展,学习成绩、技能等等……而支撑一个人乐观自信、百折不挠的,真正重要的其实是对自我存在的自信,这是一种无条件的自我存在感和自我价值感。
对能力的自信可以通过努力而得到,相反也会因为各种因素而失去。比如在学习上失败了,在运动会上输了……在这种时候,是暗下决心“我不会罢休!”然后重振旗鼓,还是灰心丧气地想“反正我是个没用的人”而干脆放弃,这都是取决于对自我存在的自信,也就是自我肯定感。
自我肯定感强的孩子,不会因为一次失败就全面否定自己的存在价值。他一定会想:虽然这次不行,但还有别的机会;虽然这方面不行,但别的方面说不定会做得更好。自我肯定感弱的孩子,会仅仅因为一次失败,而认为自己什么都做不好,没有存在的价值。 在培养孩子养成良好习惯和遵守规则的时候也一样。当做了坏事而受到指责的时候,自我肯定感强的孩子会想“批评是为了自己好”,但是自我肯定感弱的孩子会认为“自己果然是专门惹人生气的、没用的人”,破罐子破摔,不能诚恳地接受批评。
“无论在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运动能力的时候,还是在教孩子养成良好习惯、遵守礼仪规矩的时候,最根本的基础都是培养孩子的自我肯定感,也就是对自我存在产生的自信。”(摘选自《表扬批评都有道》 日·明桥大二著,P17-19.)
很多父母和老师也会反复地对孩子说这些话来鼓励孩子,但是为什么我们的说教常常不起作用呢?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样困惑过,反正我以前在学校做老师的时候,我是时常感到困惑的。为什么同样的话,对这个孩子管用,对那个孩子就不管用呢?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直到我学习了精神分析的人格成长理论之后,我才终于明白了:自信心、自尊心是怎么形成的。
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孩子的自我存在感和自我价值感。这些感觉的建立,是要在日常生活中,在亲子游戏互动的过程中一点一滴地渗透给孩子的,就像每天三顿饭,要一口一口地吃进肚子里去的。 那么,自信心这个东西要怎么喂养给孩子呢? 首先,我的《沟通力》课程中的积极倾听技术,请各位父母务必掌握好,理解之后,要使用出来。不需要很多,若父母们能坚持每天倾听孩子三、五分钟,孩子的自信心不会差。并且你们的亲子关系也会更好更融洽。我自己的育儿经验,我的心理咨询的工作经验,让我越来越相信这一点。
然后,我们再看陪孩子玩游戏的过程中,有哪些操作性比较强的游戏能够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吗?当然有,而且基本都是非常简单的常见的游戏。可惜的是,也许我们有些家庭里没有或者很少玩这些游戏,或者玩这类游戏的时候常常做反了方向。本来是激发孩子自信的机会,被弄巧成拙,结果一次次地挫伤了孩子的自信。
游戏1:角力游戏 身体对抗类的游戏,比如顶牛、推拉、摔跤等等,需要孩子调动身体力量的游戏。身体接触,可以增进亲子联结,也可以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力量,体验到用力的感觉,让孩子运用自己的力气,建立他们对身体力量的自信。 科恩提醒父母们:“在与孩子玩角力游戏时,我们要同时兼顾扮演和支持的两种角色,不能让自己落入竞争之中,忘了自己其实是为了他们而战。”(请反复咀嚼这句“为了孩子而战”,你会有什么感受或想法吗?)
我记得我以前在地铁里观察过一对母女玩游戏,女孩子还非常非常小,还不会说话,几个月大的小婴儿,这个月龄的孩子,躺在父母的怀里,最多只能和父母玩一玩表情类游戏,孩子睁大了眼睛看着妈妈,妈妈也睁大了眼睛回看孩子,这个是很棒的游戏开始,妈妈模仿孩子的动作,这是一种镜映,也是最基本的倾听和回应,所以,我就继续观察这个妈妈,她看着孩子还来了灵感,对孩子说话了:你睁这么大眼睛看着我干什么呀?要跟我吵架吗?啊?孩子不会说话,也没有办法对妈妈的语言做出反应,但是她对妈妈的最后一个发音“啊?”有了回应,这个小婴儿也发了一个“啊”声,这个妈妈就来劲了,就反复说:你要跟我吵架啊?啊?那我们来吵一架吧,啊?一开始,这个小婴儿还跟着妈妈“啊”了几声,然后,就败下阵来了,就转过头开始吃自己的手指了,然后,这个妈妈就乐了,说:哎呀,怎么了?你这么个小人,你吵不过我的吧?你长大了可不要和妈妈吵架哦,你吵不过我的哦。然后,还开心地亲了一口孩子。
那在听课的伙伴们,请你们带入一下这个小婴儿的体验和感受里去,你们觉得在这个亲子互动里,这个孩子的自信心是被激发起来了,还是被打压下去了呀?如果在日常的亲子互动里,我们每天每天地和孩子重复这样的互动模式,这孩子还能自信的起来吗? 所以,怎么和孩子玩角力类游戏,带有竞争色彩的游戏?要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力量,让孩子在亲子互动中体验到自尊自信的感觉,所以我说这种感觉是要一口一口喂给孩子的。就像科恩:“在与孩子玩角力游戏时,我们要同时兼顾扮演和支持的两种角色,不能让自己落入竞争之中,忘了自己其实是为了他们而战。”
游戏2:“力量之屋”游戏 这是出自《游戏力》书中的一个游戏,作者的女儿名叫艾玛,他们父女俩在玩角力游戏时,小艾玛发明了一个象征化的游戏,科恩把这个游戏取名为“力量之屋”。科恩在陪孩子玩角力游戏的时候,按照他常规的做法,他都是会让孩子赢的,因为让孩子体验自己的力量感嘛,当然,偶尔也要出一点力,才能把游戏玩得像真的一样,更投入游戏角色的感觉,对吧?孩子也会因为大人的投入而玩得更开心更努力的。所以,当在游戏中比不过父亲科恩的时候,小艾玛突然冲出客厅不见了,不一会后,又回来了,并且挥舞着拳头,意气风发,笑容满面地出现在父亲面前,大叫着:“我——永远——都不会放弃!”一边喊着一边冲向了父亲,那当然,科恩就很会配合,恰到好处的彷佛真的被孩子击倒在地。科恩好奇地问女儿怎么回事,艾玛说她进到了“力量之屋”去拿了更多力气,然后又解释说她擦了一种特别的乳液,让自己变得更有力气。
这就像大力水手吃菠菜一样,自己给自己补充能量,自己为自己蓄杯。如果父母们都会像科恩那样陪孩子玩耍,我相信每个孩子都能够很顺利地学习到怎样在困难的时候自我激励,保持自信心和力量感。
游戏3:“停走停”剪指甲游戏 这是科恩的父亲工作营中的一位成员讲述的游戏。他女儿小的时候,很不愿意剪指甲,强迫没用,女儿会反抗,到处躲,双方都不让步。拿着剪刀又担心伤到女儿。于是,这位父亲发明了新游戏“停走停”:爸爸握着指甲刀,从几英尺外朝女儿方向走,只要女儿喊:“停”,他就会立刻停下来;当她说“走”,他再往前走。如果好半天女儿都没说“走”,那父亲就可以自己说“走”,但假如女儿说“停”的时候,他必须停下。后来,就加入新规则:女儿不能连续说“停——停——停”。当女儿说“停”的时候,父亲会像被速冻一样停住,而女儿总会咯咯笑上几声(这已经是很大进步了,因为剪指甲和笑声从来没有在一起发生过)。当女儿说“走”,他就慢慢走近她。 为什么这样玩,能够培养孩子的自信感呢?
游戏解读:女儿说停就停,使她相信爸爸不会强迫或伤害她,彼此间建立了信任感。孩子力量在握,能够控制事情进展,情绪就放松了下来。爸爸决定要不要剪指甲,而女儿决定剪指甲的速度。 父母交出控制权,由孩子来掌控事情的进展,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才能真正体验到自主自信的力量感。如果孩子没有机会切身体验力量在握的自信感,在需要自信心的时候,他们如何能调动出自信力呢?所以,自信力是需要一点点长出来的,在这个成长的过程中,还需要父母给孩子一些恰当的推动力,搭把手,创造机会给孩子体验到力量感和自信心。
最后,我有一个邀请,我期待看到各位家长和孩子的互动案例分享。你愿意分享,我就愿意陪你一起观察,帮你做调整,然后找到更合适的状态和孩子互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