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ruyi 于 2020-12-3 21:44 编辑
做父母的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具备勇敢、自信、乐观等优良品质。于是,经常会有家长询问:我的孩子胆小、不自信怎么办?怎样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怎样让孩子更勇敢些?我认为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孩子的自信心是怎么形成的。父母每天对着孩子喊“你要坚强,你要自信,你要勇敢”,这种单纯的语言说教并没有多少作用。就好比孩子长身体一样,不可能是父母对着孩子喊“你要长大,你要长高……”孩子就长大长高了。而是要通过妈妈的一次次的哺乳,通过一口一口的食物喂给孩子吃进肚子里,孩子才可能长高长大的。身体发育需要的营养,我们都很清楚了。那么,孩子的心理发育所需要的营养是什么呢?怎么通过父母的行动喂养给孩子呢?
事实上,父母们并不需要做什么特别的事情就能够帮助孩子获得自信心。日常养育工作,比如喂奶,日常的亲子互动,比如亲子游戏,这些日常活动做好了,孩子就会自然发展出自信心。就像《游戏力》作者科恩说:“幸运的是,天然的发育过程,有利于大部分孩子在适应这个世界的过程中,获得一波又一波积极的自信力。”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回溯孩子的“天然的发育过程”,这“一波又一波的自信力”是怎么来的? 科恩总结了“自信力”的三波来源:
第一波自信力,来自孩子刚刚出生时,获取基本生存需要的能力:他们凭借着弱小可爱和楚楚动人的样子,就足以从照料者那里换取可口的食物,安全的庇护,以及无私的爱心和关怀。由此,婴儿获得了对于这个世界最初的信心:我一哭,就能喝到奶;我一笑,就有人跟着笑。
以上这段话摘录自《游戏力》65页,我再拓展摘录一段话来补充印证:
“在成长的最早阶段,婴儿没有与真实世界相联系,但是可以在没有多少资源的情况下创造出一个世界来,可利用的资源就是想象的主观体验和幻想。小婴儿会认为是他的愿望使事情发生,他饿了需要乳房的时候,乳房出现了,是他使乳房出现的,是他创造了乳房;他觉得很冷、感到不舒服的时候,开始变暖和了,是他控制了周围的温度,是他创造了环境。母亲把‘世界’给了婴儿,没有延迟、没有忽略,并且让婴儿幻想是他自己的愿望创造了他想要的客体。 母亲和婴儿之间的交流使母亲为婴儿提供了他所需要的一切东西,引导婴儿产生了他能‘创造’的感觉。婴儿感到自己像是一个全能的上帝。 温尼科特认为这种主观全能感在生命的早期阶段非常重要,它帮助婴儿学会相信在真实世界中他能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 (摘录自《客体关系理论的转向——温尼科特研究》)
也就是说,在孩子生命的最早期,养育者和孩子之间通过喂奶、换尿布、抱抱亲亲,等等这些日常的细微的互动,就在奠定孩子的自信心的基础。这个自信来源于养育者对孩子需求的敏感度和对孩子情绪的安抚能力。
我一直在学习母婴互动的观察课,通过观察养育者和小婴儿的互动视频,我们确实能够很明显地看到有些父母能够很及时地感受到小婴儿的需求,并且给予及时的回应,能够比较顺利地安抚好婴儿,大部分时候能够让清醒中的婴儿处在一种舒适而警觉的状态里。而有些父母则不具备这种能力,或者敏感度不够,常常看不到婴儿发出的需求信号,就没有及时满足孩子,或者孩子哭的时候很难安抚好孩子,或者不得已开始发展出一些压抑自我需求的策略,发展出一些自我安慰的策略,或者是更多的焦虑和抑郁的情绪,或者出现更多的躯体症状,打嗝啊、皮肤过敏啊等等。
所以,我喜欢的理论是主张要及时满足孩子的需求,这样才能培养起孩子对父母的信任,进而对人对己产生信任。
当然,也有一些父母信封的育儿观念主张不能及时满足孩子,担心这样会宠坏了小孩。在心理学界有一个学派——行为主义的创立者华生,提倡“哭声免疫法”,孩子哭了不抱,不哭才抱;主张孩子摔倒了不能扶,要孩子自己站起来;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才能够不哭不闹,独立自强。这个理论一度风靡全球,直至今天还是有人认可这个理论,并且身体力行。但是我也看到有些资料说华生的孩子后来被披露出来,有抑郁自杀的。
所以,在心理学界也有很多完全对立的观念和主张,世界上这么多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都有自己的育儿方式,我们都是根据自己的个人经验和个人特质在养育自己的孩子,所以,有人说“育儿先育己”,我们自己成为什么的人,我们才能养育出什么样的孩子。
第二波自信力,来自孩子在蹒跚学步时,发现自己可以对别人说“不”,并坚持自己的意见,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生命个体。
“如果这种力量感得到尊重,受到爱的约束,而非被权威镇压,那么成长中的孩子就可以维护他的自我认同,而不会伤害任何人,包括他自己。孩子会以惊人的速度学习新东西,使自己融入世界。只要仔细观察学步的孩子在游戏垫或者攀爬设施上忙碌而专注的样子,你就会看到他们每分每秒都在发展自信力和竞争力。”
遗憾的是:“对于这种日渐成长的独立和坚持,有些父母心存疑虑,甚至为之恐惧……他们把孩子身上冒出来的任性行为,看成了无理挑衅和故意作对,而没意识到它也是迈向独立意志的积极动力。”
“于是,他们认为从重处罚是必需,暴力管教是必要。这个极端当然不对,但是另一个极端也不可行,如果父母不设置任何界限,孩子的无法无天会让他自己觉得失控,进而感到茫然,最终造成另一类无力感。”
“平衡的做法,是承认、乃至欣赏孩子身上出现的这种独立性,同时又清楚地告诉孩子,他的界限在哪里,怎么做才是安全的。”
这里的关键词:“承认乃至欣赏孩子的独立性”,同时“清楚地告诉界限”。同样,前面的两个关键词:“爱的约束”,而非“被权威镇压”,请仔细玩味这之间的差异,并反复在生活中观察并体会。这非常有必要!
有些父母可能会认为自己的方式是“爱的约束”,但孩子的感受却可能是“被权威镇压”。重要的不是父母的初心,孩子感受到什么才是根本。所以,我们需要第三只眼睛,所谓旁观者清。我们需要训练我们的自我觉察、自我观察的能力,才能够让我们对自己的状态,对孩子的状态有更客观的认识。在自我观察能力没有发展出来的时候,可以多和其他父母交流,会得到更多反馈,有比较就会有鉴别了。
第三波自信力,贯穿在孩子成长的每一年每一天,每一个与人发生互动的时刻,每经历一件事情(无论大小),都是发展自信的机会。 这一波自信力的来源,几乎是弥散性的了。
从幼儿园开始,一直到青春期,孩子不停地在学习、玩游戏、写作业、做运动、交朋友。各种各样的新鲜事物与形形色色的陌生人,每天都在以不同的方式撞击着孩子们的稚嫩的心灵,每一个与人发生互动的时刻里,孩子都会产生积极正面的情绪,或者是不愉快的体验,慢慢的随着孩子的成长,我们就会看到有的孩子信心日益增长,有的孩子的意志却日渐消沉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差别呢?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在日常生活中,每个孩子都不可避免地会经历一些挫折,都会有在父母面前哭泣的时候,对吧?每当在这个时候,每个孩子都在体验着无力感和不自信。那么,每当这个时候也是父母帮助孩子摆脱挫折体验,找回自信的机会。
父母们每一次回应孩子的方式,就直接关系到孩子的自信心的养成了。父母们是习惯于打击批评孩子呢?比如说:你羞不羞啊?你怎么这么爱哭呢?你能不能勇敢一点啊?请大家想一想,当我们被这么质问的时候,我们能自信的起来吗?
或者简单的积极的鼓励孩子,比如说:没事的,这次没考好没关系的,不需要难过,妈妈不在乎的你的成绩,你放心,妈妈还是很爱你的。 这种方式呢,虽然比打击批评好一点,但是呢?还是没有共情到孩子的情绪体验,甚至可以说是在否认孩子的情绪体验。孩子难过的时候,说别难过。是不是在否认孩子?被否认了,哪里还能发展出自信呢?
总之,培养孩子的自信,明白了理论基础之后,还需要一些很精妙精细的操作技术。比如游戏技能,显然还需要父母沟通力课程中的积极倾听技术,共情技术。所以,我的沟通力和游戏力这两个课程是相通的,是需要综合掌握,融会贯通的。建议各位家长反复聆听体会。
(此文章由如易心理咨询中心撰写,请勿私自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