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分享,我们谈论了“情感联结”、“安全依附感”对人的重要意义。无论是对孩子,还是对成年人,情感联结,就像空气一样,虽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时时刻刻也离不开。 为孩子的情感需求不断续杯,是和孩子建立情感连接的根本。这种情感投入,不是一次性的,而是需要细水长流,需要反复添加,要持续在孩子成长的整个过程中,从婴、幼儿期,直到青春期之后,并且这种投入只能发生在日常的亲子互动过程中。
“真正的蓄杯,只会发生在人与人之间,而电视和电脑永远都不可能满足孩子的这个需求,不管它们的互动技术进步到何种程度。多年研究显示,让孩子获得安全依附感的关键,是对他们的需求做出迅速回应。电子屏幕能提供不少有用的东西:娱乐、信息、游戏,似乎都能减轻压力。但是,它们做不了鬼脸,不能拥抱,更不能提供人类在内心深处所最需要的安全感。”——节选自《游戏力》科恩著
有些父母可能会感到陪孩子玩是一件挺烦人的事情,或者觉得有太多的工作和家务需要花时间做,所以总希望孩子能够安安静静独自玩耍,于是就习惯性给孩子手机或者iPad,或者给孩子报很多兴趣班,或者布置很多作业任务,希望让孩子学习进步,增长才干。或者希望孩子能够投入去阅读课外书,但是呢,却想不到或者不愿意留出时间陪孩子玩耍互动。当然,也可能是父母们不会陪孩子玩,不知道怎么玩。
所以,今天我们就来分享一些游戏案例,说明如何通过游戏,与孩子建立联结:
1.第一类,“镜子游戏”:就是模仿孩子的一举一动。科恩说这是“一种完美的联结游戏”。我们在和儿童做游戏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模仿也是最最常见的策略。日常生活中可以怎么模仿孩子的举动呢?请看案例:
案例1:“我女儿有个同学,他的弟弟坐在小推车里时会抖脚。有一次我看到他,便学他的样子抖我的脚,他呵呵地笑了起来。他越抖越快,我也不甘落后。他笑得更厉害了。之后他每次看到我就开始抖腿。”
案例2:第一章曾提到的露天舞会上的男孩。有一次,我带着九岁的女儿参加露天舞会,碰上了一对母子。这位妈妈开始翩翩起舞的时候,儿子却把双手抱在胸前,怎么也不肯跳。男孩大概六七岁。妈妈被孩子搞得很恼火,不停地数落:“是你把我拉来这里的,你自己现在又打退堂鼓了?!”男孩的双手抱得更紧了,甚至连脚后跟都紧紧并拢了。假如情况发展下去,结果 可想而知。于是我在一旁插嘴说:“咦,他发明了新式跳法吧?”我模仿着男孩的样子,抱起双手,并冲他灿烂一笑。他也回我一笑,手放松了一点,换个姿势。我也认真学着他改变了姿势。那位妈妈的反应也相当快,马上如法炮制,学起了儿子的样子。我们都笑了。男孩开始随着音乐摆动起双肩,他妈妈喊道:“嘿,这跳法还真有创意!”男孩开始跳舞了,而且越跳越开心。
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这样的发现,小孩子有时候也会主动地玩镜子游戏,故意模仿大人的一举一动,鹦鹉学舌一样地重复大人说的每一句话。甚至是小婴儿,其实也是具备这种游戏能力的。
案例3:母婴观察中,我们会看到一些养育者抱着小婴儿,与孩子面对面注视彼此,养育者观察婴儿的表情和声音,模仿婴儿,婴儿也会注意到大人的表情和声音,然后就有了一唱一和的互动。 也有观察到养育者主动对孩子做简单的表情动作,长大嘴巴发出简单的音节,婴儿就有可能会对大人的表情和发音有反应,也会被大人调动起来,彷佛是在模仿大人。
这样的互动游戏,真说不清楚是谁教会了谁。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亲子之间的情感连接就慢慢建立起来了。科恩说:“镜子游戏所创造的,不仅是快乐的时刻,更重要的是在内心深处才能感受到的亲密联结。”
“镜子游戏”注意事项:模仿孩子的时候必须小心,别让孩子觉得我们在嘲笑他们,尤其是对大孩子。
第二类:“蒙猫猫”,蒙猫猫是最典型的联结游戏。 我认为这是捉迷藏游戏的婴儿版。玩法有很多。比如:用一块手帕把自己的脸(或是孩子的脸)遮起来,或者直接用手掌捂住脸,或是用一块毯子把自己蒙起来。再比如:当一个婴儿被一位家长抱在胸前,另一位家长(或是一个稍大点的哥哥、姐姐)站在抱孩子的家长的身后,左肩膀前和孩子逗笑一番,再转移到右肩膀前吸引孩子的寻找和注意。
当然,蒙猫猫游戏的意义也不仅仅在于情感联结。科恩说:“蒙猫猫游戏不仅建立了联结,而且还戏剧性地玩出了亲密的概念:现在你能看到我——现在你不能看到我——我回来了,它反映了联结和断裂、存在与缺失之间所达到的微妙平衡。”“在蒙猫猫游戏过程中,孩子象征性地失去了联结,然后很快能再获得它。”
从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个游戏也会促进孩子的心智发展,孩子能在游戏中体会到:一个东西或者一个人离开了,还会再回来,这个认识会帮助孩子发展出客体恒常性的意识。 另外,这个游戏还会和分离焦虑有关,可以帮助孩子消化分离焦虑。具体就不展开讲了,总之,游戏,看起来只是不经意的玩耍,事实上对孩子的心智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说:孩子的心理健康程度往往和这个家庭好不好玩,家长会不会玩直接相关。
第三类:某些传统游戏 我记得我小的时候父母或者哥哥姐姐们就会陪我们玩一些游戏,比如:大人用一根手指头对着孩子的一根手指头,并伴唱儿歌“秋秋儿对虫虫,虫虫来咬手,阿么求……”; 还有“顶牛”:大人的额头对着孩子的额头,用力顶…… 还有木头人游戏、捉迷藏游戏,这些小游戏也是与联结有关的。
第四类:勇于试错,找到专属于每个孩子的特别的联结方式。
案例4:“爱之枪” 一个六岁小男孩,拿着一把玩具枪对准了科恩。科恩知道如果他把这个动作理解为攻击性,那么防御或者批评可能会让孩子感到受伤或孤单。于是,他灵光乍现说:“哟,你找到‘爱之枪’啦!”孩子迟疑地看了看手中的枪。科恩解释说:“假如我被这把枪打中,我就会爱上开枪的人。”并张开双臂一脸傻笑地向孩子走过去,孩子朝科恩开了一枪,然后丢下枪、尖叫着开心地逃开。科恩追上他,反复告诉他多么爱他。科恩的女儿捡起枪对着科恩开枪,科恩转过去追女儿,抱起她说也多么爱她。至少半个小时的时间,两个孩子轮流朝科恩开枪,然后跑开,笑着大叫“好恶心哦,走开,不要再爱我了。” 几个星期后,小男孩再次来到科恩家,一进门就找来那把水枪……
案例5:“我九岁的侄儿并不多话,特别是他有心事的时候。我总是试着开玩笑逗他说话,但成效却不明显。有一次,在我们一大家子集体度假的时候,恰好我们两个都早起。我伸开双臂,他过来坐在我的膝盖上。我们只是静静坐着,时间有半小时。长时间默不作声地坐着,通常情况下,我根本无法忍受。但当时我们俩做了很好的联结。之后大家都起床准备吃早餐时,我对他说:‘和你聊天很愉快。’我们都笑了,但我是认真的。当我不再坚持以我的方式(说话的方式)沟通时,我们就能建立很好的联结。”——选自《游戏力》科恩著
期待各位,与孩子一起发现专属于你们的独一无二的联结方式。可以说,任何游戏都可以是情感联结的开始。只要我们有这个意识,想要与孩子发生联结并保持联结,我们就一定会有办法。
当然,建立情感联结非常重要,但是做起来又是特别不容易的。所以,每每谈论这个话题的时候,我都特别容易感伤。 记得在《游戏力》书中有一段话: “我在想,有多少父亲,当他们拖着疲倦的身体回到家里,儿女将他一把推开、拒绝联结时,他们会想:‘去你的,算了。’我们很容易忽略的一个事实是:当孩子看似不要我们管他时,实际上是在渴望着联结。孩子心里想:爸爸比较在乎工作,不在乎我。而且,想念他很痛苦,所以我要装酷,让他来找我。爸爸想:我只是赚钱的机器,算了,如果他想跟我玩,他会来找我的。”
可以想象,有多少亲子关系,就是这样因为联结沟通不畅,阴差阳错,误解一生的。虽然血脉相连,却又感觉咫尺天涯。这是非常非常遗憾的、甚至可以说是悲哀的事情。 所以,期待我们今天听过这个分享内容的家长们,我们都能够在生活中,和自己的孩子家人、朋友同事们,发展出更多的更深入的更幸福的连接关系。让我们活在情感连接中,活在爱中!
(文章由如易心理咨询中心撰写,请勿私自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