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ruyi 于 2020-12-15 18:50 编辑
在前面的分享中,我们曾经讨论过游戏对于孩子的三大意义。其中第二个意义是:满足人们对亲密情感联结的需求。今天开始,我们来详细谈一谈亲子之间的“情感联结”这个话题。 我想先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孩子出生后,身体脱离了母胎,生而独立了。那么,孩子的精神和情感呢?是否也是独立的?
也许,我们作为成年人,不太能够体会孩子的心理需要了。那么,从成年人自身的体验来出发考虑这个话题,我个人的体验是:一方面,我会追求思想和精神的独立与自由,但另一方面,我又会期待一份和谐的亲密的甚至是融合的情感关系,说白了至少要有一个相知相爱的人在身边。
我们需要他人的情感滋养,我们也需要一个人来投注我们内心的情和爱。作为人,我们需要一份情感依附,我们需要至少有一份稳定的温暖的情感关系的滋养,才能够安心在这个世界呆下去,对不对? 所以,回到孩子的视角来,一个小婴儿,在他脱离母体之后,他必须要依靠母亲的乳汁才能存活,同时,他也必须得到养育者的情感滋养,才能愉快地活下来。
摘录一段资料,《佛洛依德及其后继者》(作者:美,斯蒂芬·A·米切尔,玛格丽特·J·布莱克)p54:“斯皮茨研究了一出生就遭遗弃的婴儿,在育婴堂中,他们的生理需求能够得到充分满足,但任何可持续的养育性互动都被剥夺。他们无一例外变得抑郁、孤僻、体弱多病。如果情绪上的饥饿持续超过三个月,眼睛协同能力就会衰退,出现发动迟滞。幼儿会变得愈发无精打采,终日安静地躺在婴儿床里,把小床垫压出一个凹槽。满两周岁前,三分之一的孩子会死亡。而那些幸存者活到四周岁时,几乎都不能坐、立、行、言。然而,母亲在最初的三个月回来的话,这种退化会自动反转……斯皮茨关于‘成长失败’的儿童研究生动地反映出,如果缺乏与养育者的互动接触,‘现实的砖墙’是致命的。”
这是发生在二战期间的极端案例。但它揭示了一个重要的命题,亲子间的互动质量、父母对孩子情感需求的满足对于孩子的发展成长的重要意义。它用让人心碎的事实,警示我们,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结也是人赖以存活的必要条件。缺少人际间情感关系的滋养,人也是会“枯萎”、“凋零”的,也是会“饿死”的。
在此基础上,我们回到亲子游戏力话题,也是今天的主题:建立亲子间的情感联结。
什么是联结?科恩说:“联结,是一种状态,它容易意会,却很难言传,我们在生命的不同阶段要经历不同形式的联结。” “在婴儿期,孩子和他所依赖的大人之间的联结,经常表现为一种‘目光之爱’:深深地彼此凝视,目光间流淌的情感,是相互归属和融为一体的。无论童年、少年、还是成年,我们与父母、手足、朋友、伴侣,都在不停地联结、断裂、重新联结。后来,我们和自己的孩子也有了这样的关系模式。”
“如果一切正常,婴儿期的‘目光之爱’之后,联结的幸福感虽然有所降低,但仍然稳固。我们和孩子能够随意聊天,嬉戏闲逛,大家还都彼此喜欢着对方,我们也还算比较知道孩子的心思。这种状态可能发生在安静的时候,例如上床入睡前,也可能发生在孩子活蹦乱跳的时候。等孩子再大点,我们与他之间的联结就更趋随意,平常意识不到,只有在发生冲突、产生了距离时,我们才注意到那种难以言传的联结状态似乎出了问题。”
“当联结断裂到了极端,就会是噩梦般彻骨的孤独感、退缩并自我封闭以及对外界的愤怒甚至仇恨。在帮助那些入狱的暴力罪犯,以及刑满释放人员的过程中,我对断裂有了最深刻的体验与认识。但即使是正常、健康的孩子,他们也会有联结断裂的时候。当孩子觉得寂寞、害怕,感觉无法承受压力时,我们可能还不知道在他们的心中发生了断裂。没有孩子会走到我们身边说:‘我觉得我被孤立了。’当我们质问孩子为什么那么讨人嫌时,他们也不会说:‘因为我觉得很孤独。’”
如果孩子一个人落落寡欢,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他正处于孤寂之中。而有时候,孩子惹是生非,那可能也是在向我们发出信号,孩子只是用一种他比较熟悉的方式在向我们传达:他的内心被孤寂感填充了,他需要我们伸出援手。然而,大人们关注到的往往只是孩子的表面行为,甚至因此而惩罚孩子。 “情感联结”和“孤寂感”这两个概念或许有些抽象,但其实我们应该都不陌生。在我们的亲密关系中,在我们谈恋爱的过程中,在我们进入婚姻生活之后,我们和伴侣之间,都应该体验过情感上的“联结——断裂——重新联结”的复杂历程。
我们对情感联结的需求,常常会成为我们的行为动力。对此,科恩博士用一个通俗的比喻进行了解释:“孩子不断需要关爱和照顾,就好像有一个杯子,不断需要蓄水。当孩子饿了、累了、寂寞了、伤心了,那么他就需要有人照顾、抚慰,就好像他那个水杯空了,需要加水一样。孩子的父母或其他照料者,就是那个大蓄水池。孩子每次探险,都从蓄水池出发,探险结束后又回到蓄水池歇息。大人除了食物和抚摸外,安慰难过的心情、一起玩耍以及交流谈心,都能起到蓄水的作用。”
事实上,每个人的情感需求都会遭遇挑战和危机。我们都有满足不了或无法被及时满足的愿望,我们必然会遭遇大大小小的挫折和恐惧,我们会感到委屈,我们都有过沮丧的时刻……一句话,我们总会体验到各种各样的负面情绪。 这些负性的经历和情绪,会让杯子洒出一些水,甚至倒空杯子中的水,但是,当面对父母或是其他关爱我们的人时,我们的杯子会被再次蓄满水,我们的内心会感受到爱的滋养。这种被爱滋养,被爱蓄满的感觉总是发生并被感受到,然后经过积淀,内化为孩子的心理功能,安全感才能稳定建立起来,孩子对自己能够与他人有稳定可靠的情感联结的这份信任是内心安全感的基石。 科恩说:“等孩子长大后,只需要想想照顾自己的大人,就能把杯子蓄满。事实上,有安全依附感的孩子可以从朋友那里,从生活兴趣中,从掌握新知识的过程中,自己蓄满他们的杯子。”“具有安全依附感的孩子,可以安慰自己,可以解决自己的情绪问题,能够集中注意力,与同伴形成良好的联结,对自己和世界有积极的看法。” “与此相对照,那些没有获得安全依附感的孩子,或是焦虑、黏人,或是退缩并自我封闭。不论在哪里,他们可能都找不到安全感,即使自己最亲近的人在他身旁,也是如此。他们没有信心去尝试新经验,即使去了,也可能只是鲁莽行事,他们身上不具备真正的冒险精神。他们的杯子快要空了,甚至已经空了。”
有些孩子和他们的行为表现,之所以让父母感到烦恼和焦虑,可能只是因为他们对情感联结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他们的内心被孤寂感淹没了。 就像科恩所说的:“日常生活里的不安和挫折、疾病、事故和创伤,都会将孩子的杯子倒空。对孩子打骂、严加处罚或者不予理睬,只会使他们的杯子空得更快。孩子本指望我来加满杯子,现在杯子反而被我们打翻在地,那么孩子会作何感想呢?这只会带给他深深的刺痛,感觉被亲人背叛。如果大人用冷漠或者虐待,将孩子的杯子打破,那么情况就更加糟糕。杯子的裂口如果太大,就很难再往里加水了,这时,父母就可能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才能抚慰好这颗稚嫩却深受伤害的心灵,或者必须进行心理治疗。”
“即便是被爱得最充分、受到照顾最多的孩子,他们没经历过什么大的失败,也没经受过什么大的悲伤,他们的杯子保护得最好,但对于爱和依附感,仍有不尽的要求。因此,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我们要尽我们所能,让孩子充分感受到爱与尊重,意识到自己是不可或缺的,自己是受人欢迎的。”
无论是对孩子,还是对成年人,情感联结,就像空气一样,虽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时时刻刻也离不开。
(此文章由如易心理咨询中心撰写,请勿私自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