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ruyi 于 2020-12-15 18:51 编辑
今天我们将要分享的话题是:父母可以在孩子的游戏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父母在孩子游戏中的作用,有时候会很小。比如,孩子玩攀爬游戏时,我们只需要站在一个合适的地方,确保安全即可。孩子想拿柜头上的某个玩具,我们伸手帮个小忙即可。孩子沉浸在橡皮泥的世界里,偶尔举起一个他制作的小模型给我们看,我们只需一声由衷的赞叹即可。
《游戏力》这本书里有一个有趣的例子——“伴奏”:你在忙着用吸尘器清理地板时,你的小孩突然提着包包经过你的面前,走到门口,跟你说再见,“我要去医院了,再见,拜拜”……你的角色是踏进这个游戏一小步,不用太多。只需跟他挥手道别,然后继续吸地板……最后你问:“你回来了吗?”他回答:“嗯。”你过去抱紧他,告诉他你有多高兴他回来了,然后继续你的家务。
这样的“伴奏”,我们家也发生过,我相信很多家庭里都发生过。比如,孩子和小朋友一起在客厅地板上捏橡皮泥,扮演开小吃店,制作各种小吃,招待客人。这时,孩子需要一个顾客。他们会抓住在客厅看电视或是正好途径客厅的大人问:“你想吃什么?”这时,大人只需随口回应一句“我想吃汉堡”即可。然后,孩子会去做好食物送到你面前。有时,孩子会免费邀请你品尝一番。你只需张开口,假装咬了一口,然后咂咂嘴,说“真好吃”,孩子就会满意地回到他的游戏中去,继续发明其他食物。而有时,孩子又想要体验收钱、找钱的感觉,你只需要根据孩子的要求,顺从地配合一下,孩子的游戏就会继续。这个过程里,大人就是一个伴奏元素,或是一个客串演员。整个游戏的导演、主演都是孩子。
这个“伴奏”的过程,大人的作用看似很小,但其实不知不觉间却传达了很多深层的意义,比如对孩子的接纳和欣赏,比如孩子可以体验到掌控感,等等。而且,这种亲子之间的默契,又是一种无声的感情交流。
“我们可能不曾留意过,但确确实实,生活就是这么进行着的:“亲子之间一直都是以游戏来进行情感的交流,那自然、随意的方式,就像我们不假思索就可以呼吸、走路一样。”——科恩
在这样的“伴奏”里,我们无需对孩子表白我们是多么爱他们,但他们却可以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我们的爱。试想一下,当孩子沉浸在快乐的游戏里,举着自己的橡皮泥对我们说:“妈妈,你想吃什么?”妈妈若是不配合,或者冷嘲热讽一番,孩子感受到的会是什么呢?
当然,游戏能够发挥的作用远不止于此,在有些情况下,游戏不只是“伴奏”,而是更有功能性的,需要大人更主动地参与到孩子的游戏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比如,以下四种情形里,游戏还可以具有心理疏导的作用,甚至可以说是具有心理治疗的作用: 1.当孩子很难与同龄伙伴或其他成人建立联结; 2.当孩子不能自发地、自如地玩耍; 3.当孩子的生活出现一些变动时; 4.当孩子处于危险时;
《游戏力》书中(p6)有一句话:“一般来说,一个不愿意、或者没有能力投入游戏活动的孩子,都有着必须重视的心理问题,就像一个成人没能力工作、或是不愿意谈话的情况一样。”比如说:面对一个没有胃口吃饭、蔫头耷脑,或夜晚也睡不着觉的孩子,你准备怎么做?或者是一个不愿意写作业的、不能专心作业的孩子?大家觉得要如何帮助这些孩子呢?批评教育能帮助到孩子吗?越批评问题只会越严重是不是?不批评还能怎么办呢?好像我们成年人教育孩子的手段就只剩下了批评和指责了。这个是很悲哀的,不是吗?
第三种情形,当孩子的生活出现一些变动时。一种变动是指孩子入园、入小学,或是小升初等成长阶段的必然变动,或者是孩子有了弟弟妹妹。这些特殊时期,父母们如果有一些心理准备,知道运用一些沟通技能或者亲子游戏技能,可以给孩子提供更好的家庭氛围,帮助孩子更快地适应变动。还有一些变动是来自于家庭的变动,比如离婚或是亲人亡故等。在这些变动中,成人也面临着极大的身心考验。成人是否能够平稳地度过这些变动尚难保证,如何能够保护好孩子呢?可见,父母们要学习,要成长自己,才有可能在遇到这些生活困境的时候,既帮助自己稳定,也帮助孩子适应这些生活中的变故。 第四种情形,当孩子处于危险时,是说孩子受到大孩子或是成人侵害,尤其是性侵害的情况,这个是很棘手的情况,也很隐蔽。但更多的危险,可能每天否发生在我们的眼前,但我们不一定意识到那是危险,比如说:孩子陷入了一些情绪困扰,焦虑症或者抑郁症等等情况。我平常接待一些儿童青少年的咨询案例,也会直接去到中小学校做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现在有自杀念头的孩子也不少,想跳楼的,想吃安眠药的,甚至还有想烧炭自杀的,各种危险的情况。真的,不要以为这些事情离我们很远,也不要动不动就说孩子心理脆弱,承受挫折的能力差等等。这个时代病了,我们的孩子,包括我们家长自身,都是这个时代的一份子,我们每个人都面临一些莫名其妙的压力和困境。
所以,我们需要有学习的意识。但大家一定要明白,我们不是要学习什么特别的技能和巧妙的办法去教育我们的孩子,我们真正要学习的,其实是如何去爱,如何向孩子和家人表达我们的爱,如何让孩子和家人感受到我们的爱。
而要想帮助孩子,我认为首要的问题是:我们需要能够识别出孩子的求助信号。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多成年人可能会把孩子的求助信号理解成为了“该打”的信号了。比如说: 例一:一个六岁的男孩一走进教室,就去打他最喜欢的老师,然后躲进桌子底下。 各位家长,请调动你自己的人生经验,假如你是那个老师,你会有什么感受?你会怎么对待这个孩子? 如果我们把孩子的行为理解成是不礼貌的,不尊重老师的,是调皮捣乱的坏孩子品性,作为老师,我们可能就会感觉受到了冒犯,我们心里就不开心了,生气、恼怒了,这个孩子怎么不尊重我啊!这还得了,缺少教养的孩子,让我来教训教训你吧。那我们就会指责这个孩子,要给他说一堆道理,或者直接惩罚孩子了。
如果我们把孩子的行为背后的内心活动理解成:“我想靠近你,但我害怕靠近所有人。而且,我现在心情不好,我很生气,你大概会讨厌生气的坏情绪的孩子,所以我先讨厌你好了。”
我们可能不太习惯这样的思维方式哦?因为我们已经不是小孩子了,已经变成大人太久了,忘记了孩子的思维方式了。当然,孩子在意识层面他也不是这么思考的,事实上孩子的很多行为都是无意识的驱动,或者叫潜意识的思维。人类的潜意识思维的运作方式,我们可能从来都没有了解过。这个思维方式的问题,如果大家有兴趣我们以后可以找机会再分享。今天就不差开讲太远的话题了。
回到刚才的例子中,如果我们对孩子的行为有了这样的理解之后,我们对孩子的奇怪行为的感受可能就会完全不同了,感受和理解不同,我们对待孩子的态度和回应方式也会很不同。一个明智的回应或许可以是:“我想你会打我然后躲起来,是因为你想接近我,但是又不太敢。那这样好了,下次你来的时候,我们就先伸出手来击掌,好不好?”
在《游戏力》书中,作者科恩博士教给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翻译”,他说:“有些科幻小说会提到一种宇宙翻译机,可以将各种语言飞速翻译成自己的母语。对于亲子间对准频率,‘翻译机’是个很好的概念。父母需要的翻译机,是要把孩子恼人的言语和找麻烦的行为,在脑袋里转换成更有意义的语言。在游戏力亲子方式中,如果你能把所闻所见,都能翻译成亲密或孤寂、自信或无力,那么将会非常有用。”
还有两个例子, 例二:一个孩子说:“这个作业真是糟透了。”
各位家长,请再想一想,假如你的孩子,放学回到家,坐在写字桌旁拿着作业本说了这么一句话,你会有什么想法?你会怎么回应孩子呢? 如果我们把孩子的这句话理解成他是在发牢骚,他是想偷懒,他不想写作业,我们可能就会紧张起来,担心孩子不爱学习,担心孩子跟不上进度,担心孩子听不懂,担心孩子未来发展不好了。然后就急着去逼迫孩子写作业,给孩子说一堆道理。或者拿根小棍子坐在孩子身边,督促写作业,有没有这种可能性啊? 如果我们把孩子的话翻译成:“我觉得很沮丧,因为我还不会做分数的习题,你可以帮我吗?”这样一个求助的信号,或许我们会给孩子一个关切的眼神和回应:怎么了宝贝,你遇到什么困难了?要不要我帮忙啊?我很愿意帮你一起弄懂分数。或者妈妈学问不够,我也不懂这么难的题,那我们一起去问问老师或者谁谁谁吧。
例三:孩子对你说:“我讨厌你。”
假如孩子对你说这样的话,你会有什么感受呢?你会怎么回应孩子呢? 我猜想大部分父母听到孩子说讨厌自己,可能都会忍不住想;这个孩子怎么这么不知道感恩啊,狼心狗肺啊?父母辛辛苦苦养育你,你竟然说讨厌我,太叫人伤心了。 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体验过对自己所爱的人也会有又爱又恨的复杂的情绪体验呢?一定有的。如果说没有体验过,那可能是过于理智化、理想化、或者是情感隔离了,等等心理防御机制让我们的思维和情感比较单调了。 所以,如果我们把孩子的话翻译成:“我还不知道怎样对我爱的人生气,真困惑。”或许可以尝试给孩子这样一些回应是:“亲爱的,我可能有时候确实不能如你所愿,所以你忍不住要讨厌我了。如果我对我爱的人生气,大概我也会很困惑。但无论如何,我是爱你的。”
这样理解孩子的行为,这样回应孩子的莫名其妙的语言,是我们在心理咨询的工作中经常做的事情。为了这样回应孩子,我们咨询师长年累月的在接受培训和练习。大部分父母,都是未经训练的人,自然是很难做到这样的。
但是,现在不同了,当你听完了这节课,我相信你的生活会发生一个改变。如果你还能把我们的沟通力的课程也完整的听一遍,掌握一些新的沟通技巧,尤其是“积极倾听”的技能,你和孩子的生活都会发生一些转变的。
当然,任何技巧都不是灵丹妙药,需要我们坚持练习。所以,我再次邀请父母们,把我们的沟通力课程和游戏力课程完整的听一遍,最好反复多听几遍,然后在我们的社群里,我们一起多做一些练习。我相信你们一定能够和我一样,学会这些沟通技术,帮助到孩子的健康成长。
(此文章由如易心理咨询中心撰写,请勿私自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