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ruyi 于 2020-11-18 08:27 编辑
今天我们将会通过一些亲子游戏的案例,来体会如何开始和孩子玩游戏。对于成年人来说,要想和孩子一起玩游戏,懂得“放下身段”特别重要。
《游戏力》的作者科恩说:“ ‘放下身段’有两重意思,其一是说大人必须俯下身子,坐在地板上和孩子真玩起来。其二则是比喻义,指的是大人在心态上要迎合孩子,他们想玩什么就玩什么。对于年纪小的,我们就得降低高度,和他们面对面地玩;对于年纪大一点的,我们就得适应他们的方式,不管是去百货公司或球场,还是在电视或是电脑旁。
我觉得这段话中的关键词是“在心态上迎合孩子”。和孩子一起游戏,就要玩孩子喜欢的游戏,不要用我们的价值判断来衡量孩子的游戏,尊重孩子的喜欢,孩子才愿意和我们一起玩,并且能够从我们的陪伴和尊重里得到滋养,获得成长的动力。
让我们通过一个游戏案例来说明什么是迎合。《游戏力》第二章有一个案例:“八岁的杰米是我的小邻居,从他那里我学到一个很不错的游戏。杰米的小表妹每次来找他玩时,他都会带她去对面的公园荡秋千。他站在表妹前面给她推秋千,等到秋千荡回来时,他都会站在一个定点上,让她的脚几乎就碰到他的胸前。这时候,他会夸张地往后跌倒,假装跟她生气。然后站起来说:‘你最好别再那样做了!’表妹会开心得大笑,而杰米则会耐心地同她反复玩这个游戏。”
在这个游戏里,杰米的乐趣和收获是什么呢?他只是在陪表妹玩,并且想办法让表妹开心。他迎合了表妹的需要。他的乐趣在于让表妹开心。 这个游戏有几个意义要素:①两个人发生身体接触,或者差一点就要碰到,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建立联结的方式;②让年幼者扮演更强势的角色,能帮他建立自信;③别人用一种好玩的方式假装跌倒,可以让学步儿以咯咯笑的方式来释放他们对走路的恐惧感。
这也让我想到我陪孩子玩捉迷藏的游戏,我总是假装找不到他。孩子躲在餐桌底下,还忍不住发出笑声,而我从餐桌边走来走去,却视而不见,还傻乎乎地到每一个房间去寻找,还大声地说:“哎呀,宝贝躲哪儿去了呢?我怎么找不到呢?”同时,还故意翻箱倒柜搞得很大声。然后,要么是宝贝自己乐哈哈地窜到我面前,要么是当我满脸惊奇地蹲在桌子边说“哎呀!我总算找到宝贝了”的时候,他就尖叫,高兴地合不拢嘴,满脸自豪。
就像科恩总结的:“杰米的例子里,他所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加入年幼孩子的世界。他先是把自我的身份降低了,妹妹认为怎么玩最有趣,自己就怎么玩。”“游戏力亲子方式所提倡的,就是父母们与所有的教育者们,要像杰米一样充满渴望地与孩子建立联结,随时准备着为孩子献出永不枯竭的爱意、鼓励与激情。放松下来吧——心理需要放松,身体也需要放松,我们大多数大人蹲下来与孩子游戏时,表情还是有点紧张,身子还是有点僵硬。既然快乐和笑声是进入孩子世界的入场券,那么我们就需要学习怎么能让自己开心点。”
放下身段,还意味着要去加入一些我们压根就不认可的游戏。
成年人往往喜欢给孩子的游戏附加上一些我们自以为的价值评判。我记得曾经有位妈妈苦恼地对我说孩子喜欢看爷爷杀鱼,妈妈认为让孩子看这种血腥的杀戮场面不好。我想这位妈妈就是给杀鱼这件事情附加了她自己的价值评判。似乎在她的认知结构看来,杀鱼是残忍的,看杀鱼的人也就可能会变得残忍。其实也可能是,当一个人看着鱼儿被开膛破肚,他内心可能是充满了悲悯和难过的,充满了同情。作为妈妈,我们也可以考虑陪孩子一起观看爷爷杀鱼,然后用自己的全身心去向孩子传递你的悲悯和慈悲心。这也是可以尝试的教育和引导方式。
因为成年人有这样那样的价值评判和信念系统的存在,我们会不认可孩子玩某些游戏。因为剪刀是危险的,所以我们禁止孩子玩剪刀,就失去了陪孩子一起手把手玩剪纸的乐趣。因为骂人是不礼貌的,所以我们禁止孩子说脏话,因为打架是不好的,所以我们不允许孩子动粗,那么孩子就失去了一些表达真实感受的机会了。因为我们对死亡和性有禁忌,所以,当我们从孩子的嘴里听到“死”和“性”,就会企图让孩子闭嘴。等等。哪怕是游戏也不行!这样,因为我们个人的价值评判和信念系统,而束缚了孩子去体验更多的感受,去经验更丰富的人生。
当然,我也不是说要无原则无边界地任由孩子违背社会普遍的规范,但是,当我们考虑规范和边界的同时,请先想一想,我们的边界和规范,是否过于狭隘,是否过于僵化了?
另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禁忌和恐惧。一个父母能很坦然地和孩子谈论“性话题”,却可能不能接受孩子玩剪刀。所以,要无拘无束地陪伴孩子玩耍,我们需要弄清楚自己有哪些禁忌,有哪些深藏的恐惧。我们需要思考一个问题:于我而言是禁忌的东西,是否也一定要成为孩子的禁忌?我的人生受限于某个禁忌,孩子的人生是否也要受此限制?我们是不是需要把内心里的禁忌和恐惧挖出来,让它们晒晒太阳呢?
科恩举了一个案例:“有一次,在和学前班的家长交流儿童攻击性游戏时,一位男孩的妈妈向我求招,却被我的建议吓了一跳。她的儿子雄性激素分泌过盛,喜欢砍下超级英雄玩偶们的人头来,并让它们从楼梯上摔下来。我给的馊主意是:加入儿子的游戏,而且是充满热情地加入。”
对此,科恩也给出了他的解释:“如果孩子是在孤寂状态中,那他就会不停地重复玩同一个游戏。此时,如果妈妈横加批评、斥责,那只能加重孩子的孤寂感。孩子需要先得到认可,感受到我们对他的热情,才能摆脱他们目前的困境。因此,即使你的目标是让孩子停止这种暴力游戏,唯一有效的办法是先和他玩一阵子。在这个过程里,他才有时间尝试新游戏,并且才有机会以新的方式,处理自己攻击的冲动。”
还有一个夏山学校的案例。“在英国夏山学校,曾经有位学生半夜溜出宿舍做各种恶作剧。尼尔校长的处理方式是,穿着滑稽服装,装扮成一个匪徒,然后在半夜把这位学生叫醒,问他要不要跟他一起去作案。结果,这位学生一口回绝,还教训校长要端正行为。学生的恶作剧就这么得到了解决。”
科恩对此案例的解读是:“当那个孩子在选择是控制行为还是制造麻烦,而又摇摆不定时,尼尔提供了一种特别的游戏。他半夜里这样傻乎乎地跑出来,相当于一面镜子,使学生有机会重新反思整个事件。当我们不停地对孩子耳提面命,告诉他们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的时候,孩子并没有得到自己思考的空间,他只能被迫做出一个非此即彼的选择:要么口服心不服地接受批评,要么明目张胆地公开反抗。游戏有助于孩子反思自己,甚至是在一些严肃的问题上。”
我的理解是:在绝大多数事情上,都需要给孩子切身体验的机会。在体验中,丰富孩子的人生经验,从而做出适合他的选择。即使是那些父母不能认可的事情,也要给予孩子自由体验的机会。必要的时候,还需要父母放下个人的执念,加入到孩子的体验中去。父母的心理容量能够有多大,孩子的天空才会有多高。
欢迎留下你的思考与疑问!
(文章由如易心理咨询中心撰写,请勿私自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