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力3 这是谁的责任?——划分问题区

[复制链接]

221

主题

221

帖子

1091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91
ruyi 发表于 2020-11-11 20:08:07
2191 0
本帖最后由 ruyi 于 2020-11-11 20:16 编辑

游戏力.png

在第一讲我们分享了12种沟通绊脚石,所谓沟通绊脚石,就是说某些沟通策略,它不仅无益于我们和孩子、家人的沟通,甚至还可能妨碍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破坏亲子关系,加剧家庭矛盾。所以,当我们张口使用那些沟通策略的时候,等于是在向自己的孩子和家人扔石头。
第二讲,我们列举了家长必备的五项高效沟通技能。那么,这每一项技能具体是什么?怎么在生活中实践运用呢?
所以,从第三讲开始,我们开始具体学习每一项技能,并且请记得要开始在生活中实践运用起来了。如果在实践运用这些技能的时候有疑问,请记得来群里向我提问讨论。为了家庭幸福,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让我们携手努力吧。

今天我们学习第一项技能:划分问题区的技能。具体说就是:在张口说话之前,先划分问题区,然后根据当时的沟通情境、根据每个人的情绪感受选择合适的沟通策略。

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戈登博士说过一句话:“要想成为一名高效能的家长,你必须学会了解你的真实感受。”所谓“了解自己的真实感受”,就是要明白当我们面对一件事情或是身处某种情境下,我们自身的情绪情感状态。缺少这份清醒的觉察,我们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被情绪情感牵着鼻子走了,张口说话就不过脑子了,就容易说出一些让自己也后悔的话,使用了无效甚至是有害的沟通策略。相反的,只有了解了自己的情绪感受,对家庭沟通的情境有一个冷静的观察和理解,我们才能根据时机选择合适的有效的沟通策略,促进沟通,促进亲子关系发展,促进事情的圆满解决。

那重点来了,我们怎么样了解每个人的真实感受,怎么划分问题区呢?什么叫“问题区”?
具体的办法就是:借助一个理论工具——托马斯戈登博士的行为窗口理论
据说有一天,戈登博士站在一个窗口前,看到外面的孩子和大人们在广场上玩耍,然后灵感来了,就提出了这样一个理论。
那我们也可以换个视角,想象一下,站在自己家的窗口外,朝着自己家里看,会看到什么?会看到家庭里的各个人在做自己的事情,不同的时间地点,有各自不同的状态。对吧?
而我们内心的情绪感受,和我们眼睛里看到的东西是直接相关的,对吧?

那么接下来,我邀请大家拿出纸和笔,我们一起来画几个图表,借助几个图表来认识我们的感受、划分问题区。

第一个图表,请画一个长方形,我们把它命名为“行为窗口”,假如我们透过这个窗口来观察我们的孩子或者家人,他们所有的行为——孩子可能会做的每一件事或会说的每一句话——都可以被纳入这个窗口里面。
当我们把孩子或者家人的所有行为集中到这一个窗口中的时候,我们会很容易的看到,孩子或者伴侣的行为会很自然地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我们乐于见到的欣然接受的行为,另一类则是我们不希望见到的、我们无法接受的行为。
相对应的,这两部分行为会激起我们两种不同的感受和情绪:接受感和不接受感。
幻灯片04.jpg

现在,我们可以对第一个图表稍作加工了,在长方形的中部画一条分割线,把“行为窗口”分为上下两个部分,在窗口的上半部分,可以写上“可接受行为”,下半部分写上“不可接受行为”,那条分割线,我们可以称之为“接纳线”、“感觉线”。
幻灯片05.jpg

这第二个图表,我们可以根据实际生活分析演绎出几种变式:行为窗口中的那条接纳线的位置会根据不同情况而上下浮动。
幻灯片06.jpg

情况一:父母的性格类型会影响他们对孩子行为的接受程度,也就是会影响他们对孩子的情感。

戈登博士的原文如此:“有些父母,仅仅因为天性如此,会对他们的孩子产生非常接受的感情。有趣的是,这类父母通常对其他人也都非常接受。能够接受他人是他们性格中的一个特点……在这类人身边你会感觉良好,你可以坦率地和他们谈话,可以放下你的头发。你可以做你自己。”
另一些父母则是不容易接受他人的人。 “不知何故,他们会发现其他人的很多行为都无法令他们接受。当你观察这些人和他们的孩子时,你会迷惑于为什么在你看来那么多可以接受的行为对于他们来说却是难以接受的……这些人通常对于他人应当做出什么行为,什么行为是‘对的’和‘错的’抱有非常强烈和坚定的观念——不仅仅是对孩子,而且是对所有人。与这些人在一起可能会令你感到有些不舒服,因为你可能对于他们是否接受你抱有怀疑。”
幻灯片07.jpg

情况二:接受程度会因为不同的孩子而有所差别。就是说孩子的个性特点可能会影响我们对ta的接纳程度。
有些孩子可能具有较高的侵略性,活跃好动,……生来多病的孩子,难以入睡的孩子,爱哭的孩子……男孩,女孩……顺从的孩子,依赖性强的孩子,充满好奇心的孩子,喜欢独立探索各种事物的孩子……
幻灯片08.jpg

情况三:父母面对孩子某个行为时的心情状态。
“当一位家长在某一时刻感到精力充沛、健康良好、心情愉快时,就很可能容易接受孩子的大部分行为。当家长自我感觉良好时,孩子的行为就较少会令ta心烦。当一位家长由于睡眠不足而感到疲惫不堪,或是头疼,或是处于急躁易怒的心情中,她的孩子的很多行为就会令ta感到心烦。”
幻灯片09.jpg

情况四:父母的接受感会因当时所处的各种情况而异。
比如说:
当全家一起去朋友家做客时……
当祖父母到来时……
当有客人来家里用餐时……
幻灯片10.jpg

那么接下来,本节课最重要的概念来了,“问题区”,什么是问题区?

我们再来结合生活经验仔细研究一下这个行为窗口:
当父母看到孩子的可接纳行为,感觉良好的时候,不表示孩子也喜欢自己的行为,也为自己的行为而感受到接纳和愉悦的。比如说写作业的时候,孩子是不是开心愉悦的呢?或者当孩子安静沉默的时候,父母可能感到很放松省心了,孩子可能在生闷气了。这种时候,我们说孩子处在“问题区”。
“问题”在这里指的是谁的内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而产生了负面情绪感受,那么谁就拥有问题/问题就归属于他,他对解决问题负有责任。
也就是说:孩子对于写作业这件事情负有责任,对于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完成作业负有责任。
幻灯片11.jpg

当父母看到孩子玩游戏担心孩子不好好学习而烦恼的时候,不表示孩子也为自己的行为而烦恼,他们很可能正在享受着自己的行为,开心快乐不已呢。那么,这个时候,谁处在问题区呢?是父母。父母对于调整好自己的情绪来面对孩子玩游戏这件事情负有责任。

那么,在生活中,我们可以经常这样来练习觉察,看看自己和孩子伴侣家人分别处在哪个状态里。
然后再考虑:当我们处在不同的状态里,我们选择哪个沟通技能是更合适的?

当孩子处于问题区,需要给予支持和帮助,而不是批评指责和提要求,养育监护的重大责任体现在这里。父母怎样做能更有效地帮助孩子处理属于孩子的个人烦恼呢?这就需要父母掌握积极倾听的沟通技巧了。
当父母处于问题区时,我们是成年人,我们不能把自己的烦恼发泄到孩子身上,所以首选考虑找朋友倾诉,找伴侣家人倾诉,或者找心理咨询师寻求专业支持,我们需要给自己建立一个支持系统,我们这个微信群,将来我们期待可以慢慢做起来一些互助支持小组,一对一倾听陪伴的活动。
亲子双方处于无问题区的时候,我们一般都是各忙各的事情,但是也不要忘记了多陪陪家人孩子,增加情感交流,储蓄情感和信任关系,这对于其他问题区里的问题解决将会提供坚实的保障。
幻灯片12.jpg

双方都处在问题区里的时候,怎么办?需要使用哪些技能呢?
关于这些具体的技巧,我们依然需要在以后的课程慢慢来讲解。

学习完课程后,试试完成下面的练习题吧!

练习题一:观察当事人的情绪感受,进而界定谁是“拥有问题”的人。 请将下列情境的序号填入相应的问题区内。
1.孩子告诉你,她很担心期末考试不及格。
2.女儿说她不喜欢自己的同桌。
3.孩子经常把客厅弄得乱七八糟,还拒绝收拾整理。
4.正在学习拉丁舞的孩子在晚饭后要求你看她跳舞。
5.孩子早上赖床,导致你们错过了公交车,然后就没赶上回老家的高铁。
6.孩子一看见穿白大褂的医生就哭了起来。
7.孩子放学时跑到校园里去玩耍,而你想接他放学回家,却找不到他。
8.你炒股收益了一笔钱,你想用这笔钱买个最新款的iphon手机,而你的爱人想让你给她办一张美容卡。
9.你想开车去机场接一个同事,而你的爱人想要开车去参加同学聚会。
10.你的老公开玩笑式的取笑你,说你参加父母课程后像个小学生一样每天还要写作业。
11.你的孩子希望五一旅行去游乐场,而你却想去云南看一米阳光。
12.你们家里经常讨论当今的时事话题,比如谁应该为肺炎疫情负责。

练习题二:请观察孩子和家人的日常行为,分别写出他们的哪些行为让你体验到接纳感?哪些行为让你体验到不接纳感?并想一想在过去当你感受到对家人的不接纳感时你是如何做的?

(文章内容由如易心理咨询中心撰写,请勿私自转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推荐阅读

阅读排行

杭州如易心理

杭州首家关注全年龄段人心理健康的专业心理服务机构。

联系方式
  • 电话:0571-85052923
  • 手机:15381069952(同微信)
  •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日9:00-17:00
  • 地址:杭州市滨江区南环路4280号汇智地1幢431-433室

微信公众号

Powered by 花房子科技 X3.4© 2020-2021 Comsenz Inc.

无锡花房子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业务许可证:B1.B2-2020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