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力2 简单的游戏,无限的价值!

[复制链接]

221

主题

221

帖子

1091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91
ruyi 发表于 2020-9-4 10:01:06
2919 0
本帖最后由 ruyi 于 2020-11-11 20:17 编辑

游戏力.png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们继续分享游戏力育儿方式的价值。
游戏力和我周二上午讲的沟通力,本质上都是在讲亲子互动。可以说游戏力是一种基于游戏的亲子沟通方式。游戏是孩子的语言,更能够被孩子接受,更能够帮助我们快速和孩子建立情感连接。所以说:简单的游戏,无限的价值。

一、游戏的第一个意义游戏是孩子尝试成人角色和技巧的途径
幻灯片03.jpg


但是父母们可能会因为不理解孩子的行为而阻止孩子的游戏,也就是在阻止孩子为了成长而做的练习。
比如我们会见到有些2岁左右的孩子喜欢扔东西、或者拿起任何东西都喜欢放进嘴巴里尝一尝,或者用手撕扯。成年人可能觉得这些行为毫无意义,还可能认为孩子不懂得爱惜物品。

甚至有家长习惯于评判孩子的行为是否正常,是否有礼貌,是否……而不会考虑:这样的行为对孩子的意义是什么?大人们对自己看不懂的不能理解的事物,习惯于批判打击,视为另类。而孩子从来不这样。孩子有好奇心,孩子有求知欲。孩子对他看到的一切都没有评判,而只是在用心地感受体验,运用他生而具有的游戏力。这种游戏力,对孩子来说,或许就是一种学习成长的本能吧!

孩子对于周围的一切事物,都看在眼里,学在心里。反复练习游戏,他们加深了对这个世界的认识。通过游戏,他们学会了做饭烧菜,清洁整理,上班下班,争吵辩论,看护婴儿。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对成人而言,或许已经烂熟于心、习以为常,但是对于孩子而言,都是全新的有趣的,都等待着他去发现去体验。一个微笑,一声呵斥,一缕微风,一粒草芥,他人与自己,自己的情绪,自己与他人相处的不同感受……通过游戏,孩子们体验到了生活,由一个自然属性的人发展成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人。

孩子在生活的经历的每一件事都可能是一次全新的体验,有很多不理解,所以需要反复体会。比如说穿衣服这件事情,我们大人都习以为常了吧。然后,由己推人,可能认为孩子自己学会穿衣服也应该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比如游戏力这本书的作者科恩举了自己女儿的例子。女儿上幼儿园大班后,一段时间自己不愿穿衣服,而父亲认为孩子已经大了,可以自己做到的事情应该自己做了,不愿意帮女儿穿衣服。
我们可以想一想,在穿衣服这件事情上,孩子从最初的完全依赖转而尝试独立的过程中,孩子的内心会经历什么呢?我也可以自己动手穿衣服了,有自尊自豪感。我自己能不能穿好衣服呢?会有自我怀疑,不自信。父母不再帮我穿衣服了,他们还爱我吗?他们以后都不帮我了吗?他们是不是要抛弃我了?会有丧失和被抛弃的感觉。尝试穿衣,但因为动作不够熟练,那自然就会产生挫败感无力感
幻灯片04.jpg


当孩子的内心在经历这些情绪体验的时候,父母如何做呢?给孩子说道理:你已经长大了?给孩子鼓励:你很棒?或者直接训斥孩子:你偷懒、撒娇、任性、无理取闹?逼迫孩子:你必须自己穿,这是规则?

想想当孩子幼小的心灵里可能正在经受不自信、挫败感和被抛弃感的考验,父母们这样对待孩子是不是有些残忍了?

作为父母,我们有责任有义务,给孩子力量,给孩子包容。但是问题在于,父母们怎样才能帮助孩子克服那些不自信、挫败无力感和被抛弃感呢?除了一遍遍说教之外,我们还有什么办法吗?

让我们一起看看,科恩博士是怎样运用游戏力的方式来做父亲的。科恩博士在游戏力书里有一段话:

过了很久我才意识到,唠叨说教的效果最多等于零。有一次,与其说是灵机一动,不如说是情急之下,我抓起了她的两个布娃娃,表演起了玩偶剧。我让一个娃娃满怀恶意地说:“老天爷,她不会自己换衣服吧?她不知道怎么穿衣服啊!”另一个声音则颇有信心,愉快地回击说:“她会的,她真的会自己换衣服。”第一个声音又说:“不可能,她只有五岁啊,她不可能会自己换衣服。”艾玛开始自己换衣服,而我让第一个娃娃正好没看见,于是,她总会说,“看哪,她根本不是自己穿的衣服。”第二个娃娃呢,却总是高声反驳,“是她自己穿的!你没在看!”这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却立刻见到了奇效。在这个时候,艾玛不仅自己穿好了衣服,还笑得乐不可支,不再哼哼唧唧了。我也是开怀大笑,不用暴跳如雷地催她了。玩了几次以后,她已经养成自己换衣服的习惯,不用每个早上都演一回这个木偶剧了。之后偶尔有几次,她直截了当地(不是哭哭啼啼地)对我要求说:“爸爸,来玩那个说我不会换衣服的娃娃游戏吧!”游戏让我们父女俩都解除了对立状态,带来了趣味和欢乐,更为小艾玛建立了信心,一旦走出孤寂和对抗的心态,她就踏上了一条开阔的大路。

幻灯片06.jpg


二、游戏的第二个意义

游戏也是孩子学习如何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甚至如何与别人重归于好的方式。游戏玩耍可以满足孩子们对亲密感和情感联结的需求。
幻灯片07.jpg



母子(女)关系或父子(女)关系,血脉相连,我们一般认为,这是无论如何也否认不了的事实。然而,在这层血缘关系之外,还有一层情感联结,虽然无形无相,却又真实存在,甚至比血脉相连的事实更加重要。
人,生而独立,却必须存活于有情感联结的关系之中。没有情感上的相互依存和联结,即使身处喧闹的人群中,我们的内心依然会感受到孤寂和荒凉。
当孩子感受不到与父母的情感连接时,他们可能看上去精神萎靡,少年暮气,也可能极度亢奋,坐立不安,做什么事都不能集中注意力。
对于孩子的这些行为表现,大人最有可能的反应是生气或是担忧。我们大都会把重点放在恼人的表面行为上,自动化的反应就是说教、唠叨、批评教育,而看不到他们内心深处所掩藏的痛苦;或者,我们清楚地看到了痛苦,但自己却也无能为力。
游戏力可以在亲子关系不顺利的时候,帮助父母和孩子重新建立情感连接。

游戏力书中有一个案例,一位妈妈讲述她怎么运用游戏力的方法,与儿子恢复了亲密的情感联结。她和丈夫两个人离开儿子大卫出去度了一个星期的长假,回来之后发现三岁的大卫变了。

“大卫变得非常黏人,容易烦躁,”这个妈妈说。“每一次我出门,或者只是离开一下房间,他都会死拽住我不放。昨天我准备出门打网球,那是我每周唯一的一次练习,一周里最珍贵的个人时间了。大卫一看见我带着网球拍要出门,就抱住我的腿,大哭起来不让我走。我解释给他说,现在是妈妈的运动时间,可他却抱得更紧了。眼看就要上演一场拉锯战,我也变得开始失去耐心。”
“这时我想到了科恩博士的游戏力。我没有拔腿就走,而是把大卫抱起来,一起坐在沙发上。‘好了,’我愉快地告诉孩子,‘我不去打球了,我要跟你在一起,一起睡个午觉。我真的好累好累啊!好舒服的枕头啊!’我打了一个哈欠,趴在他的身上,假装打起了呼噜。大卫笑了起来,把手盖在我的嘴上,不让我打呼。我假装醒来,四周寻看,问:‘我的大卫呢?怎么不见了?这个枕头肥嘟嘟的,还不怎么平。’然后趴在他身上继续打呼。”
咯咯地笑了几分钟后,大卫把我推起来说:‘妈妈,走吧走吧,你快迟到了。’我们在门口亲密地拥抱再见,他也高高兴兴地度过了这段没有我陪伴的时间。等我回到家时,他给了我一张画。在画里,我挥舞着一把巨型网球拍。”


培育孩子和父母之间的亲密感,让孩子不再感觉孤单。这是游戏的第二个意义所在。


三、游戏的第三个意义

游戏对儿童的第三个意义,可能也是人类特有的,就是从情感创伤中得到康复
幻灯片09.jpg


在这里,我想邀请大家来谈一谈各自对“情感创伤”这个词的理解。你觉得,一个孩子或一个成人,遇到什么样的情形,可能会造成情感创伤呢

父母对新生儿往往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注,对小婴儿的每一个需求都尽力地给予及时满足和照顾。但当孩子长大,我们就不可避免地要错过孩子的某些需求。我们要忙于家务或是工作,我们也想给自己放放假,自由片刻。一次不及时的喂奶,一次忙乱中对孩子寻求情感联结的忽略,一个恶意的眼神,一句不经意的批判,对孩子来说,那可能都会造成不愉快的体验,如果每天每天孩子都在体验着这些微小的不愉快感觉呢,这种看不见的创伤才是最可怕的。就像昨天小茸分享的短视频里的几个父母回忆幼年时父母的言行带给自己的感受,一个爸爸说:如果我的父母当时能够给我多一点空间,多一些信任,或许我今天可能还可以做更多的事情。

还有,孩子身边的亲人相互之间的关系状态,比如夫妻间的争吵,婆媳间的矛盾,会对孩子带来什么呢?幸福喜悦,抑或是困惑苦恼?甚至可能是惶恐不安?这些对孩子也是创伤体验哦。

再大一些的孩子,将会遭遇更多经历。与小朋友争吵,无辜被打或被推倒。看到别的小朋友有新奇的玩具。偶尔耍耍脾气,被父母训斥。还有,必定会被带去医院,被迫打针或是吃药。这些情形之下,孩子必然会产生一些负面的情绪,悲伤、难过、生气、羡慕、嫉妒、害怕、无奈、无力。

当孩子再大一些,比如上学了,每天七、八节课,还要写作业,偶尔搞个小动作,可能要被老师批评,被同学取笑。这些体验和感受,对于一个新入学的孩子来说,那可能足以把他整个儿淹没掉了。放学回到家,迎接孩子的又会是什么呢?监督催促,“作业写了吗?今天在学校乖吗……”更严格的要求,“先写作业,不要再看电视了,不要贪玩……”考试了,孩子都想考第一,但几乎是必定无疑,会有别人的分数比自己的高,那难免就会体验到羡慕嫉妒了吧,有可能还有对自我的失望吧!

再大一些吧,孩子进入中学了,情窦初开啦,还有没完没了的学业任务,那时情绪上的变化起伏就更多啦。

细数孩子成长中的每一步,时时处处,都有可能要面对挫折和创伤。
然而我们大部分成年人的思维是:这算什么事啊?这不就是我们每天要面对的很平常的事情吗?这些小事有必要在意吗?这些生活琐事都承受不住吗?太脆弱了吧?很多人以为不在意这些小事情就是坚强,认为回避自己的感受就是坚强和勇敢。这个观念和思维习惯真的值得我们观察一下。坚强和勇敢不是不在意/回避那些细微的感情体验,而是,我能清楚的体验到那些细微的情感,我也能从那些不舒服的体验里得到修复,我的感受能够被人看见,能够被理解和接纳,同时也能在关系里找到更好的感觉来修复创伤。

创伤无论大小,都需要得到妥善地处理和解决。否则,小挫折积少成多,可能就是心理疾患了。

那么怎么帮助孩子化解负面情绪和创伤感受呢?科恩博士用打针游戏来对此做了解说。
原文摘录如下:

能够光明正大地了解到身体的隐私,不过是孩子玩看病游戏的目的之一。而有时,孩子要扮演医生,并假装真的有人生病了,这就是他们借助游戏,从或轻或重的坏情绪当中复原的典型例子。一个三岁孩子在诊所挨了一针,回家后,他会玩什么游戏呢?当然是打针游戏。他会想当谁呢?当然是医生或是护士,那个给他打针的人。那谁会被打针呢?他的第一选择通常是爸妈或是别的大人,如果没有大人在场,他会拿一个毛绒玩具或是洋娃娃。那他会要你做什么呢?你得一边装得你真的很痛、很害怕,一边大声喊:“我不要,我不要打针,请不要给我打针。我讨厌打针!求你了,不要!不要!”

这个游戏让孩子处于强势的一方。让被打针的一方变成给别人打针的一方,这种角色转换虽然简单,效果却令人满意。被打针让孩子觉得自己很是无能,使他想到过去的那些小挫折,想到自己不能选择做什么、吃什么、穿什么,以及其他数不尽数、无法由他决定的东西。去医院当然不是他的主意,但是打针游戏却能让他心情好起来。他看到大人也有无能为力、绝望、丢脸的时刻,而他这次却是强大无比。

游戏可能只是假装的,但从悲伤里振作起来的要求却很真切。孩子选择这个幻想游戏,是因为他需要克服打针所留下的真实痛苦。它不仅仅是好玩而已,而是带着很强的目的性。它的目的是让孩子自己再次经历整个过程,让恐惧感通过哈哈的笑声释放出来。这就是孩子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地玩这个游戏的原因。

所以,一般情形下,游戏时可以帮助孩子和父母化解日常生活中的小情绪。所以,父母们,让我们收拾好自己的情绪和心情,多留一点时间陪孩子玩耍打闹肯定可以在不知不觉支持到孩子的顺利成长。
幻灯片10.jpg


最后引用一段话作为总结:
劳伦斯·科恩《游戏力》

几经探索之后,我们终于发现:游戏力——基于游戏的亲子沟通方式——可能是重建亲子间深情联结的桥梁。游戏当中所激发的活力,所产生的亲密感,可以缓解父母的压力。游戏不仅帮助我们进入孩子的世界,而且帮助我们以孩子的方式,重新建立自信和亲情。如果孩子在游戏中玩得开心尽兴,那么他们的合作精神与创造力也往往会表现得淋漓尽致。游戏既能帮助孩子探索世界,又能帮助他们理解每天所接收到的信息,还能帮助他们从生活的挫折中重新振作起来。


幸福亲子游戏力@凡科快图 (2).png
(文章内容由如易心理咨询中心撰写,请勿私自转载)
幻灯片11.jpg
幻灯片12.jpg
幻灯片01.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推荐阅读

阅读排行

杭州如易心理

杭州首家关注全年龄段人心理健康的专业心理服务机构。

联系方式
  • 电话:0571-85052923
  • 手机:15381069952(同微信)
  •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日9:00-17:00
  • 地址:杭州市滨江区南环路4280号汇智地1幢431-433室

微信公众号

Powered by 花房子科技 X3.4© 2020-2021 Comsenz Inc.

无锡花房子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业务许可证:B1.B2-2020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