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力1 随时随地和孩子一起玩耍

[复制链接]

221

主题

221

帖子

1091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91
ruyi 发表于 2020-9-1 18:11:52
2526 0
本帖最后由 ruyi 于 2020-11-11 20:14 编辑

游戏力.png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大家上午好!今天我们开始分享2-10岁儿童父母的亲子游戏力课程。
这次的课程内容将依托美国心理学家劳伦斯·科恩博士的《游戏力》这本书的架构,同时结合我在学校教育工作和近几年的心理咨询方面的工作和学习经验,还有我个人的育儿体验,来做分享,所以非常期待各位参与这次分享学习的伙伴能够结合自己的育儿过程中的实际体验来加入我们的讨论。
首先,我想邀请大家来想一想:你是否觉得与孩子一起游戏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对你而言,困难在于什么?

游戏2.jpg

不会玩?
没时间?
没心情,父母自身有情绪困扰?
孩子的游戏低级幼稚很无聊?
孩子自己玩就好了,不需要大人陪他玩?
是的。也许成年后的生活已经为我们套上了很多枷锁,让我们丧失了游戏的能力,我期待这个游戏力课程的分享能够帮助我们打破成年人的思维枷锁,找回我们每个人与个人与生俱来的、本自具足的游戏力。
我在做老师的时候,特别想“调教”好那些行为习惯叫人头疼的学生。诸如上课小动作不断,乱讲话,不写作业,爱说脏话,好打架,甚至厌学逃学,等等。多数时候,调教的结果不太理想。我想这个体验,凡是做过老师的人都会有吧。所以,我当初之所以学习心理学,就是为了找点方法来“调教”学生。
2013年,我跟着武汉中德心理医院的院长李鼎智老师学习温尼科特的理论。温尼科特最初是一位儿科医生,后来成为了一位儿童精神分析大师,精神分析学派发展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这一年的学习,我了解到了这些心理学大师们是如何给孩子做心理治疗的,不打针不吃药,更没有“电击疗法”,也不需要对孩子说道理,更不需要给孩子立规则,而仅仅是玩玩游戏
为了让大家能够更好地理解,我想请大家来看一幅图片和一个案例。
游戏3.jpg


这张照片显示了温尼科特对孩子进行心理治疗的状态,陪着孩子玩玩具或是画画。这样就能帮助孩子解决他们的困扰和问题。

游戏4.jpg

摘录温尼科特游戏治疗的一个案例:一个小女孩,6个月大时患严重且易传染的肠胃炎;7个月时开始躺着不睡,哭闹不止;9个月时开始出现痉挛,11个月时痉挛更为频繁,有时会咬自己的舌头,有时会不能自制地小便;1岁时,一天要发作四五次。这个时候,温尼科特开始接触到这个小女孩,仔细检查后没有发现身体疾病的症状。

温尼科特的案例记录中写到:“一次咨询中,我把她放在膝盖上观察。她偷偷地咬我的指关节。3天后我又把她放在我的膝盖上,等着看她要做什么。她使劲地咬了3次我的指关节,皮肤都要被撕裂了。然后她开始玩把压舌板扔到地板上的游戏,不停地玩了15分钟。两天后我把她放到我膝盖上半个小时。此前的两天她共有4次痉挛。起初她像往常一样哭闹。然后又开始狠狠地咬我的指关节,这次没有表现出内疚感,然后又开始咬和扔压舌板的游戏。在我膝盖上的时候,她开始能喜欢游戏。过了一阵子,她开始摸自己的脚指头,于是我把她的鞋袜都脱了。结果是一段时间的实验吸引了她的全部兴趣。看起来她仿佛在反复地发现和探索,并且带着极大的满足,发现压舌板可以放到嘴里,可以被扔掉,可以丢失,脚指头却扯不下来。4天后,她的母亲说,自从上次咨询后,这孩子变成另外一个人了,她不仅不再痉挛,而且夜间睡得很好,整天快乐,不再服用镇静剂。11天后效果仍然保持着,没有用药,已经14天没有痉挛了。一年后,我访问了这个小孩。我看到了一个完全健康、快乐、聪明、友好的儿童,喜欢游戏,不再焦虑。”(摘自《温尼科特——儿童精神分析实践者》郗浩丽著)

小女孩为什么会好转?我猜想看到这个案例,大家一定和我当时一样好奇。其中的原因,我觉得作为非心理咨询专业的人没必要去深究,事实上,这个原因也不是几句话能说得清楚的。但是我们看到了什么?

一个温和的老头膝头上坐着一个可怜的孩子,温和的老头陪着孩子玩了几次,忍受了孩子几次撕咬。孩子就像变了一个人,那些让人忧心的症状就不见了。

我觉得很神奇,于是情不自禁地幻想:如果孩子们的老师和父母能掌握这样的技能,那还会有不快乐的孩子吗?

激动之余,我们再来回味一下这个案例的治疗过程,这样的心理治疗神奇在哪里呢?治疗起效的因素是什么呢?

就在那些对绝大多数成年人而言都已经习以为常以致漫不经心的每一个细微的互动中。作为父母,我们怎么回应孩子向我们发出的行为信号:一个眼神、一声哭泣,或是一句脏话,等等?

游戏力育儿方式,正是需要我们留意与孩子相处时的细微互动。对我们而言,这可能很难,也可能很简单。但一定是值得我们努力的。

亲爱的父母们,让我们在这里稍作停留,静下心来回想片刻,去脑海中搜寻几个你和孩子之间的温情回忆吧!请把这些回忆写出来,细细地去体会其中的感觉。
游戏5.jpg

我说一个我家的快乐一刻。前些天,我弯腰帮孩子整理衣服,马尾辫滑到了胸前,起身的时候习惯性地往后甩辫子。孩子一把拉着我,说:“妈妈,等一下。”然后,踮起脚跟,伸手把我的辫子又拉到胸前,说:“这样好看。妈妈,你下次梳两个辫子,一边一个更好看。”爸爸站在一边看着,也被逗乐了。
但是,幸福似乎总是那么短暂。随着孩子慢慢成长,他们的独立意识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亲子之间的对抗也就越来越多。孩子会发脾气、耍性子、无理取闹、惹事生非,父母们则会冲孩子吼叫,气恼、烦躁、甚至愤怒,或者唠唠叨叨,惩罚孩子。亲子间的情感联结时时刻刻都在经受着考验。
这时对于我们而言,还能抓住这些细微的时刻,与孩子进行良好的互动,就显得非常重要。
比如我记得我曾经读到过一个爸爸分享的游戏力案例:男孩子大约2、3岁,爸爸下班想和孩子玩,结果弄巧成拙,把孩子弄哭了,妈妈抱起孩子哄,孩子很生气,还要求爸爸走开。这个爸爸就很懊恼,不得不退出孩子的小房间,但是呢,他在退出房间的时候,就扮作机器人走路,机械的僵硬的动作和表情,一步一步往房门口倒退着走。结果,小男孩靠在妈妈怀里看到了爸爸的样子,又觉得很好玩,又要求爸爸回来,又要求爸爸出去,这个爸爸就继续装作机器人倒退着走路,一来二去,孩子就把前面生气的事情忘记了,又和爸爸玩到一块了。
所以,就像《游戏力》这本书的作者科恩博士所说的:游戏是随时随地都可以发生的。哪怕是在这样的亲子冲突里面都有可能发生。并且因为游戏的发生,亲子冲突也得到了化解。
今天第一节课我们说游戏育儿的第一点价值:游戏随时随地都可以发生
科恩博士《游戏力》这本书中引用了一个案例:有一次,我带着九岁的女儿参加露天舞会,碰上了一对母子。这位妈妈开始翩翩起舞的时候,儿子却把双手抱在胸前,怎么也不肯跳。男孩大概六七岁。妈妈被孩子搞得很恼火,不停地数落:“是你把我拉来这里的,你自己现在又打退堂鼓了?!”男孩的双手抱得更紧了,甚至连脚后跟都紧紧并拢了。假如情况发展下去,结果可想而知。于是我在一旁插嘴说:“咦,他发明了新式跳法吧?”我模仿着男孩的样子,抱起双手,并冲他灿烂一笑。他也回我一笑,手放松了一点,换个姿势。我也认真学着他改变了姿势。那位妈妈的反应也相当快,马上如法炮制,学起了儿子的样子。我们都笑了。男孩开始随着音乐摆动起双肩,他妈妈喊道:“嘿,这跳法还真有创意!”男孩开始跳舞了,而且越跳越开心。我们其他人也很高兴,包括我女儿在内。一句玩笑话逆转了情势。
科恩博士还列举了一个他自己和女儿发明的小游戏:
我女儿还在幼儿园时,发明了一个很棒的游戏,使我不用真的大喊大叫着提醒她上学不要迟到。一天早上,她下楼来,在门后躲着,轻声跟我说:“现在假装我还在楼上,我们就要迟到了,你真的很生气。”我言听计从,对着楼上吼道:“我们要迟到了!我现在很生气!”她这时躲在门后,捂着嘴窃笑。我假装威胁说:“你最好赶快下来,不然我就扔下你不管了,我自己去大橡树幼儿园了!”她忍不住大笑除了,我只当没听见,气哼哼地出门,她跟着溜出来,但我还是假装没看见,让她走到了前头。她坐进汽车后,我又自言自语地表演说:“气死我了!如果幼儿园老师问:‘艾玛呢?’我就跟他们说:‘她还没穿好衣服呢,所以我只能自己来了!’”她一边咯咯地笑个不停,一边又极力掩饰真在我旁边的事实。艾玛让我体会到,上学前的紧张准备也可以很有趣。
这个假装生气的游戏,让父亲无需大声吼叫,不用真生气,做个游戏,就可以帮助孩子把上学准备做得更快。上学前的紧张准备,也可以运用游戏力的方式变得轻松有趣。
这两个小事例再一次说明:游戏力的方式并不只限于传统的游戏时间。实际上,它随时随地都可以发生。亲子互动,随时随地都可以充满笑声和乐趣,而非哭泣和恼怒。
我家孩子小的时候,我们会一起玩一个游戏,孩子称之为“坐车”:他的两只小脚站在我的两只脚背上,我带着他到屋子里到处走。他用嘴巴指挥我:“妈妈带我去海边吧。”或者说:“妈妈,向左,向右,前进,倒车,停车……”有一次,我们开始玩之前,他忽然问我:“要多少钱啊?十块钱够不够啊?”我说:“妈妈这个车啊,是无价的。”孩子笑了,问我:“无价就是不要钱啊?”
这个游戏不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而发明的,我甚至都不记得是怎么想起来这么玩的。但我想,我们一起度过了非常愉快的时光,至少,或许也是最重要的,孩子能够感受到妈妈对他的无条件的爱。我相信,每天的心情主旋律是开心和愉快,孩子自然就会顺利成长。玩着玩着,孩子就长大了。如今,我儿子就要进入初中学习了。踩着妈妈的脚去海边玩耍的幻想游戏已经无法再玩了。但,他的脚步越来越独立了,我也越来越自由了。
在线在朋友们,是否愿意来分享一个你和孩子曾经玩过的小游戏呢?期待我们可以在这种分享的氛围里,互相激发,找回和孩子一起玩耍游戏的能力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们会在“父母成长交流群”内继续探讨游戏对亲子关系的帮助,以及我们该如何去进行游戏,感兴趣的小伙伴扫描下方海报二维码,即可加入我们的社群!
幸福亲子游戏力@凡科快图 (2).png
(文章内容由如易心理咨询中心撰写,请勿私自转载)



简单的游戏,无限的价值1.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推荐阅读

阅读排行

杭州如易心理

杭州首家关注全年龄段人心理健康的专业心理服务机构。

联系方式
  • 电话:0571-85052923
  • 手机:15381069952(同微信)
  •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日9:00-17:00
  • 地址:杭州市滨江区南环路4280号汇智地1幢431-433室

微信公众号

Powered by 花房子科技 X3.4© 2020-2021 Comsenz Inc.

无锡花房子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业务许可证:B1.B2-2020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