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uyi 发表于 2020-9-1 10:58:02
2337
0
本帖最后由 ruyi 于 2020-9-1 16:39 编辑
小学的儿童会进入一个更大的社会环境,爸爸妈妈时常会担心自己的小朋友处不好人际关系,在学校受欺负、不开心。在过度担忧之前,先来看看小学年龄段儿童在人际关系方面的成长路径吧!
一、从幼儿园到小学,儿童的人际关系有什么不同?
1.完全信服成人权威→富有批判性的怀疑和思考;(更有自己的想法)
2.↑更加平等关系的同伴交往↑比重增加,并会对儿童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更注重同伴关系);
3.言语沟通、提供利益和分享物品是小学儿童(特别是低年级儿童)维持交往的最主要策略。(小朋友们有自己的交往策略哦~)
二、亲子关系
当孩子进入小学阶段,就会逐渐开始形成自我意识,进行独立思考,与父母的交往会有以下特点:
1.随着同伴关系在社交中的比重增加,孩子们与父母相处的时间会越来越少,家长对孩子的控制力也会逐渐降低;
2.父母在儿童教养方面所处理的日常问题的类型发生变化:发脾气、打架→是否该让孩子做家务、是否应该监督儿童的友谊模式、是否鼓励儿童与特殊个体交往、应该如何监控儿童在家庭之外的活动等;
3.冲突减少;
4.在纪律约束和控制过程方面,父母可以采用推理的方式与孩子交流;
那父母在这一阶段可以做什么呢?
1.在一定距离内监督和引导儿童的行为;
2.有效的利用与儿童直接交流的时间;
3.加强儿童的自我监督行为(如解释行为标准,说明如何减少危害);
4.让儿童学会何时寻求父母的指导。
在孩子探索这个世界、探索自我的过程,家长最需要做的是相信孩子,多和孩子平等地沟通(如果孩子不愿意和你沟通,要想想这是为什么),在必要的时候对孩子的行为予以指导,并在这一过程中构建孩子的自我监督体系。
三、同伴关系
与幼儿的同伴交往相比,小学儿童的同伴交往有几个基本特点:
1.儿童与同伴交往的时间更多,交往形式更复杂;
2.儿童在同伴交往中传递信息的技能增强;
3.儿童更善于利用各种信息来决定自己对他人所采取的行动;
4.儿童更善于协调自己与其他儿童的活动;
5.儿童开始形成同伴团体。
在这一阶段,孩子们会意识到友谊的交互性,会进入“双向帮助”阶段,但要注意,这一阶段的儿童并不是进入了共患难的合作阶段,他们的交往仍具有明显的功利性特点。
所以在这一阶段,直接要求孩子建立友谊的信任与忠诚,对孩子来说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家长自身树立好榜样,等9~12岁的时候,孩子自然会进入“信任与忠诚”的友谊阶段。
当孩子们进入班集体后,则会相应成为这几类儿童:
1.受欢迎:安静、随和、友好、能成功发起和维持交往,友好解决冲突,有较多亲社会行为的个体;
2.被忽视:害羞、退缩、不善言谈,较少尝试进入同伴群体,较少让别人注意自己;
3.被拒绝—退缩:害羞、有许多不成熟行为,对同伴群体的任何批评都表现出敌意。
被拒绝的孩子通常在班级中会缺少融入感,也会相应地缺少同伴关系,而同伴交往对于孩子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它提供了儿童相互学习社会技能、交往、合作和自我控制的机会,为以后的人际关系也奠定了基础。
所以如果孩子在同伴交往方面存在问题,可以观察孩子的行为特征和社会认知是否存在一些问题,如果感觉自身无法很好地处理,可以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哦!(杭州如易心理咨询中心:15381069952(微信同号)、0571-85052923;工作时间9:00~17:00)
四、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师生关系对小学生创造性思维、创新效能感均有显著地正向预测作用,积极的师生关系能够通过创新效能感促进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小学儿童对教师态度的发展过程:
刚踏入小学的低年级儿童对教师充满了崇拜和敬畏,教师的要求甚至比家长的话更有威力。
进入三年级后,儿童不再无条件服从、信任教师,会开始对教师作出评价,对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喜好。
小学生最喜欢的的教师类型:
讲课有趣、喜欢体育运动、严格、耐心、公正、知识丰富、能为学生着想的教师。
教师期望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会有比较大的影响。如果您是家长,如果孩子由于教师的低期待而学习动力降低,记得要及时给予孩子支持与鼓励!如果您是教师,请尽量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孩子,每一个学生都有他的独特之处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