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纳是对孩子最有效的管教

[复制链接]

221

主题

221

帖子

1091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91
ruyi 发表于 2020-8-1 12:50:06
1949 0
本帖最后由 ruyi 于 2020-8-1 13:39 编辑

接纳孩子接纳不完自己
接纳是对孩子最有效的管教
前些天,和几位好友聊天,一位妈妈感慨的说:“现在教育孩子越来也不自信了,管得太严怕伤着孩子,管的不严就怕弱爱孩子。面对不断成长变化的孩子,做父母的究竟怎么做才好呢?”

如何自信地管教孩子,成为很多父母的困惑。要做到自信的管教孩子,父母需要建立权威。但这种权威不是建立在控制和等级制度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接纳和理解孩子的基础上,这是父母应该履行的管教义务。

接纳和理解孩子,绝不意味着不讲规矩,对孩子无所限制。溺爱不是真爱,溺爱是一种懒惰的养育行为。对于3岁以上的孩子,父母需要让他们逐渐理解并学会遵守相应的规则。

好的规则其实可以给孩子带来自由,因为当孩子不知道行为的边界在那里时,首先要做的不是自由的行动,而是去试探行为的边界。因此,父母在面对孩子的一些无理行为或者危险行为时,都需要更加自信、有效的履行管教责任。

  
为何父母管教孩子时常常感到纠结
如果排除社会和家庭因素,仅考虑父母的阻碍,父母的管教时纠结原因通常有一下两点:
   一是父母在成长过程中受到过一些创伤,所以在面对孩子时容易出现过度补偿的心理。父母在缺少内在觉察的情况下,容易在某些方面过度溺爱孩子。如果父母自己儿时管教过严,当自己有孩子时,潜意识中就可能把孩子当成幼年的自己来养育,表现为见不得孩子有负面情绪,容纳不了孩子的受挫体验等。

二是父母学习了过多的育儿知识或所谓的育儿“标准动作”,在管教时总担心会对孩子造成心理伤害,最终导致发生出的行为指令让孩子无法信服,达不到管教的效果。比如,父母通过学习了解到对孩子某些行为的处理方法,然而,如果只是照本选科,就可能在管教孩子时连自己都不太相信这种方法行得通,孩子一定你能够觉察出父母的纠结和犹豫,从而导致管教失效或起反作用。

孩子需要父母明确的、前后一致的管教
一日饭间,想起自己近来与儿子之间限制与反限制的较量,我忍不住好奇的问:“儿子你愿意换个妈妈吗?”儿子看着我不解地说:“我不要换妈妈,我觉得你这样的妈妈就够了,我只要你这样的妈妈。”

儿子的话让我有些感动,我继续问:“要不你先听听妈妈怎么说,想一想再做决定怎么样?”儿子点点头,饶有兴趣地听我说。我说:“如果你有一个这样的妈妈:你想看奥特曼时就看,想看一夜也可以;你想吃冰激凌,妈妈会给你买好多,让你随便吃。你觉得这样的妈妈怎么样?”

儿子听我说完,回答道:“不要,我不要这样的妈妈。”我问:“ 这样的妈妈不好吗?”儿子认真的说:“如果我一直看动画片,我的眼睛会受到伤害,我实际上也是想睡觉的;如果我一直吃冰激凌,把肚子吃坏了,我会生病难受的。

可见,孩子并不需要一个无限制满足的自己的父母,适当限制也是爱,这种爱孩子是能够理解的。

父母的管教行为缺少理解与接纳
来看一个生活中常见的亲子沟通情境。
孩子:妈妈我就要看动画片。(一集一集不停地看)
妈妈:不能再看了,再看会伤害你的眼睛。
孩子:我就要看,我要用炮弹把你炸飞了!(四五岁的孩子体验到语言的力量,会用最有杀伤力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愤怒)

相信许多父母都经历此种情境。针对这种情境,父母通常会有以下几种对应方法:
一是忍受不了孩子的哭闹,最终投降,让孩子继续看下去。结果孩子在今后会继续使用这个方法,父母常常感到焦虑和无计可施。

二是选择坚持,不过是一种树立的坚持:“不行就是不行,你就是哭一天我也不让你看。”这种父母通常会担忧,我现在能管得了他,等他再大一些,我还能管的住吗?

三是跟孩子讲道理,但所讲的道理通常远离孩子的生活经验,或者夸大看电视造成的恐怖后果,通常让孩子恐惧而达成目的。

四是父母在发出指令前就担心孩子不会停止看电视,对自己有效管教孩子缺乏自信,因此在语言和行为上常常会隐秘、不自觉的流露出讨好孩子的信息。
……
以上方法有一个共同点,即孩子此时想继续看电视的情绪和感受没有被接纳,父母只看到孩子的行为,却没看到行为背后的原因。此时的亲子关系不是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础上,管教向自然会比较差。

探索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
如果父母能够先分析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在去纠正孩子的行为,不一定马上有效果,但至少不会让孩子产生太大的树立情绪,而且会让父母在实施管教的过程中更有信心。
上述例子中,面对此事的行为,父母可以试试以下的做法。
第一步
接纳孩子的情绪和感受
“宝贝,你现在特别想看这个有趣的动画片,是吗?”(这跟成人追连续剧的感受是一样的,此处用了同理心)孩子通常会点头。“妈妈看到好看的电视节目也一样想继续看,你的心情妈妈懂。”妈妈不让你继续看,你会很生气,是吗?(说出孩子内心的感受,并且表示自己能够理解)孩子通常都会表示同意。

第二步
坚持自己的意见,因为信任的关系可以承载坚决
信任下的坚持是温柔的坚持,这与著名的字体心理学派科胡特的名句“不含敌意的坚决,不带诱惑的深情”道理相同。
接下来,你了说:“但是我希望你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你的眼睛还正在发育,如果电视看得太久,你的眼睛就容易受到伤害,美丽的眼睛就看不清了。”此处可以结合孩子的理想——比如他想当黑猫警长或想成为孙悟空等——联系起来,告诉孩子,如果好好保护眼睛就,就更可能当黑猫警长或练出火眼金睛等。把不让孩子继续看电视这件事跟孩子的理想结合起来,孩子的痛苦就变得有意义了,当痛苦有意义时,就变得可以忍受了。
如果孩子还继续哭,请允许他哭,你可以给孩子说:“如果哭能让你感觉舒服一些,你可以哭一会。”但语气一定是理解和接纳,而不是放弃和冷漠的。

咨询管教的关键在于父母的内心和平
首先,接纳孩子的情绪一定要建立在准确理解孩子的基础上。如果不能理解孩子,可以问孩子感觉怎么样。如果孩子表达不出来,大人可以尝试模仿孩子的动作和语言,帮助自己去准确理解孩子的感受。有的父母会把自己的感受当成孩子的感受,误导孩子去体验更多的负面情绪,这样的做法实不可取的。

其次,温柔对待孩子的前提,是父母的内在状态是和谐的。如果父母的内心很愤怒、焦虑,只是说一些看似有理的话,并没有真正的接纳孩子的情绪,就不会效果。父母可以试着先把孩子抱在腿上,或坐在孩子身边,然后再坚持自己的意见。但要注意,父母坚持的内容一定是自己坚信的,如果连自己都不坚信,就很难见到管教的成效。

当然,面对这种情境,父母想要做到内心平和并不容易,尤其是忙碌的职场妈妈,她们通常在面对孩子时更容易被磨掉耐心。但如果父母能够真正地理解孩子,能够,“看到”孩子内心的情绪和感受,就更容易进行有效的亲子互动。

每个亲子互动的行为背后,都有父母自己的一套或清晰或模糊的理念。对于每位父母而言,好的育儿理念是,你能理解它并将其纳入你的理念之中。丰泽,在亲子互动的过程中,就可能出现分裂和纠结的感受,很容易摧毁做父母的信心。

本文选自:《接纳孩子,接纳不完美的自己》作者:侯瑞鹤。中国妇女出版社
添加小书童微信好友
申请加入父母成长微信群

思而优儿童心理发展中心,为普及儿童心理知识及心理养育科学而努力,为服务大众提供婴幼儿及儿童心理咨询、亲子养育知识讲座课程等多种心理服务。关注儿童心理健康,预防改善严重心理疾患,为优秀儿童提供心理保健。


杭州如易心理咨询中心
地址:杭州市滨江区南环路4280号汇智地1幢431室
电话:0571-85052923或15381069952(同微信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推荐阅读

阅读排行

杭州如易心理

杭州首家关注全年龄段人心理健康的专业心理服务机构。

联系方式
  • 电话:0571-85052923
  • 手机:15381069952(同微信)
  •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日9:00-17:00
  • 地址:杭州市滨江区南环路4280号汇智地1幢431-433室

微信公众号

Powered by 花房子科技 X3.4© 2020-2021 Comsenz Inc.

无锡花房子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业务许可证:B1.B2-2020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