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父母的童年创伤传递给孩子

[复制链接]

221

主题

221

帖子

1091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91
ruyi 发表于 2020-8-1 12:10:40
1542 0
本帖最后由 ruyi 于 2020-8-1 13:35 编辑


别让父母的童年创伤传递给孩子
你所害怕的常常就是未来发生的,你所竭力避免的常常会变成现实。

著名的精神分析师阿德勒在其名作《理解人性》中,用过度补偿的心理机制有力地解释了许多心理现象:
人在幼年时是弱小的、无助和自卑的,所以他生活的所有目标指向了超越自卑。如果由于周围环境的原因,在自卑感的压力下或在个体认为自己渺小、无助的痛苦想法的折磨下,灵魂会竭尽全力成为自己的主人。当自卑感强大到一定程度时,儿童会害怕自己不发补偿自己的软弱,于是在力求补偿时,危险出现了。他将不满足于力量平衡的简单恢复,而是要求一种过度补偿,寻求一种衡量标准的超值。从而他对权利的奋争可能会夸大和强化,以至于出现病状。这时,普通的生活关系就不在令人满意,再次情形下的运动都表现出某种夸张的姿态。

你所超常付出的,正泄露了你的匮乏
是想这样的一个清景:你正在非议一个人,那个人忽然出现在你面前,你会有怎样反应呢?通常你会表现得过分热地热情,没话找话地和对方聊,想确认对方是否听到了自己对他的非议。而这种表现反过来会让对方感觉有些奇怪,即便对方没有听见你的非议,也会想:“这个人今天怎么回事?是不是做了什么对不起我的事?”

这就是过度补偿的心理机制,因为自己的心虚和焦虑,为了补偿心虚和焦虑所做的那一部分就是过度补偿。这样的生活现象比比皆是。在外努力工作一天的丈夫,回到家中看见妻子通常不会过分热情地讨好她。而如果丈夫背着妻子做了对不起她的事情,他看见妻子时往往会过分殷勤地讨好,已补偿自己的心虚。本来想要减少一件事的影响,却因为过度补偿而泄露了自己的内心,从而使竭力想要避免的事情变成了现实。

人的内心有一种力量,即渴望内在的平衡与和谐。如果人感受到不平衡,心灵会采用自己的方式力求达到平衡,此时过度补偿就会出现。这一点类似矫枉过正的表现——通常“矫枉”都是“过正”的,负责就无法体现对“枉”的“矫正”。

父母自己所不愿意看到的,往往会在孩子身上重视
阿虹的父亲和母亲之间冲突很多,后来父亲有的外遇,母亲一气之下离婚了。母亲独自一人把阿虹养育到3岁后,再嫁了。阿虹的继父有一个大阿虹几岁的女儿。在这个重新组合的家庭里,阿虹一直觉得自己被当成一个外人,经常受到姐姐的欺负,母亲在需要的时候也不能保护自己。

年幼的阿虹发现,学习能够帮助自己确立地位,于是他非常努力,成绩远远超过姐姐,还考上了名牌大学,继父对她比以前好了很多。大学毕业后,阿虹找到一份体面而且薪水不错的工作。春风得意的她看起来已经与幼年那个弱小无助的小女孩没有任何关系。

然而,阿虹有了自己的儿子后,他经常担心儿子被别的小朋友排斥和欺负。在儿子临上幼儿园时,阿虹今年国产控制不住地想象儿子被同学欺负的情景,这个情景让她备受折磨,几近崩溃。后来儿子上了幼儿园后,真的时又被欺负的经历:今天脸上有伤了,明天被那个小朋友抢走了东西,等等。每天儿子从幼儿园回家,阿虹就会非常焦虑地询问:“今天水友欺负你了?你有没有告诉老师他抢你的东西?”

即便是在儿子被别的小朋友拒绝时,焦虑的阿虹也常常会做很多工作来安慰孩子受伤的心灵,好像孩子真的被欺负了一样。在这个过程中,阿虹强化了孩子被欺负的感受,孩子逐渐认同了自己是个受害者,是个容易被欺负的人。带着这样的自我感觉进入到任何集体中,他似乎都在想周围的人发出一种召唤:“快来欺负我呀,我就是那个经常被欺负的人。”这样的姿态和透漏出的信息,很容易激发那些需要通过攻击或欺负别人才能获得积极自我感觉的孩子的欺负行为。

从这个案例中可见,阿虹小时候未了的情结不是消失了,而只是被压抑下去了。当她有了自己的孩子后,重新唤起了自己幼年时的感受。由于阿虹并不知道是自己的内心的情绪在起作用,因此她通过在现实生活中发现一些蛛丝马迹来印证自己的焦虑,获得一种“我猜的没错”的感觉。借着这种感觉,她就可以通过对儿子进行安慰和心疼来补偿自己童年缺失的爱和照顾。

从心理意义上而言,阿虹照顾的其实是童年的自己,她也许从来没有真正地“看见”过儿子,她在自己内心焦虑的驱使下,塑造了一个最能理解自己童年感受的儿子。

在意识层面上,阿虹觉得自己曾经的感受不愿意再被儿子体验,自己曾经受过的苦不愿意让孩子再受,然而在潜意识层面上,她因为太担心、太害怕,结果连正常的拒绝也不能忍受,从而对普通的拒绝做了过多的工作,只是自己竭力在儿子身上避免发生的事情,最终变成了可怕的现实。

你所竭力避免的,却往往会发生
很多妈妈常常因为某方面的缺乏或恐惧,而不满足于现有的状态,想通过孩子进行补偿。而真实自信的妈妈,对孩子健康的受挫过程通常不会进行过多的干预,因为他的内心不会被这些所谓的挫折打破平衡状态。自信的人不担心被否定,因为他们能够接纳自己,允许自己有不足;真正心存善意的人不会反复强调自己的善;害怕自己的恶意被发现了的人,总是过分自强调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他人好,自己什么都未获得……

这一切是如此隐秘地存在着,以至于很多时候连当事人自己也不会认知到这些。看来,发现和理解自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然而,只要父母愿意去面对,一点点地发现那个深藏在无意识状态下的自己,就会对生活有更多的洞察,从而避免因为自己童年的创伤而给孩子造成同样的伤害。

本文选自:《接纳孩子,接纳不完美的自己》作者:侯瑞鹤。中国妇女出版社
添加小书童微信好友
申请加入父母成长微信群

思而优儿童心理发展中心,为普及儿童心理知识及心理养育科学而努力,为服务大众提供婴幼儿及儿童心理咨询、亲子养育知识讲座课程等多种心理服务。关注儿童心理健康,预防改善严重心理疾患,为优秀儿童提供心理保健

杭州如易心理咨询中心
地址:杭州市滨江区南环路4280号汇智地1幢431室
电话:0571-85052923或15381069952(同微信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推荐阅读

阅读排行

杭州如易心理

杭州首家关注全年龄段人心理健康的专业心理服务机构。

联系方式
  • 电话:0571-85052923
  • 手机:15381069952(同微信)
  •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日9:00-17:00
  • 地址:杭州市滨江区南环路4280号汇智地1幢431-433室

微信公众号

Powered by 花房子科技 X3.4© 2020-2021 Comsenz Inc.

无锡花房子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业务许可证:B1.B2-2020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