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ruyi 于 2020-8-1 13:31 编辑

在母婴共生期,被“无视”的爸爸改如何存在 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之所以热播,除了满足人们对明星真实生活的窥探欲之外,还在于它触动了社会的一根神经——父亲在育儿过程中的价值。由此,也引发了更多人对于父亲在育儿方面作用的关注。
“爸爸去哪儿”只是童年时期孩子才会提出的问题,而对于刚诞生到这个世界不久的婴儿来说,根本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因为他们的神经世界是“只有其母,不知其父”的。也就是说,现在生活中围绕在他身边的那个笑得合不拢嘴、忙得屁颠屁颠的男人,基本上被他“隐形”了。但“被隐形”并不意味着可以不存在。
事实上,作为家庭三角关系“父亲—母亲—孩子”中的其中一角,父亲对孩子的心理发展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和深远的影响。接下来,我们就从孩子成长的纵向脉络来剖析父亲在孩子精神胚胎形成过程中的影响。
一元阶段——母婴共生期,爸爸虽然“被隐形”,但绝不能缺位 婴儿透过母亲的眼睛看到自己,父亲为使母婴关系不受外界干扰而提供精神和物质保证,但父亲在婴儿的精神生活中并不存在。
母婴共生期一般是指从孩子出生到6个月这段时间。在母婴共生期,婴儿虽然在身体上与母体分离,但在心里上没有能力区分自己母亲是两个人,而是把自己与母亲当作一体。
在一元母婴关系里,表明上看父亲好像不存在,事实上,父亲在这一阶段的功能有两个:一是接纳母婴之前的紧密关系;二是是能够为此关系提供物质和心理的安全保障。
现实生活中,如果父亲的人格成熟度不够,就会感到自己被排斥于紧密的母婴关系之外,从而难以容纳母婴关系。为了消除这种被排斥感,有的新生儿父亲可能会去外面寻求一段亲密关系,以对抗被母婴关系排斥的感觉。表面上,人们通常认为男人这样做是因为性地需求,其深层原因更可能是其不成熟的心理驱动所致。
如果父亲不能容忍母婴的关系,他的第二个作用非但不能实现,还会分散母婴的注意力,影响母亲的情绪,从而影响母婴关系质量。母婴共生阶段的主要表现之一,是婴儿与母亲在情绪上具有同步进行,婴儿透过母亲的眼睛看到自己并获得经验。一位忧伤焦虑的母亲和一位幸福快乐的母亲,给婴儿带来的心理影响差异不言自明。而且,母婴关系的质量越早被破坏,给婴儿心理发展的负面影响就越大,后面修复的难度也越大。
父亲能够容纳亲密母婴关系的同时,还需要提供物质和精神的保障,现代城市以小家为主,生孩子之后,中国家庭由祖辈带孩子居多,这样一来,三代同堂、婆媳关系、岳父母和女婿的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等众多关系一下子错综复杂起来,再加上育儿理念和方法冲突,很容易导致新家庭矛盾升级。
所有矛盾中,往往以婆媳关系最为普遍,也最容易影响小夫妻的关系。而作为婴儿的父亲、母亲的儿子、妻子的丈夫的这个男人,如果他能智慧、有效的处理婆媳关系,家庭关系就可能相对和谐,妻子会在心理上获得较多的支持,母婴关系的质量就可能得到更多的保障。
反之,如果这个男人不能有效处理波西矛盾,或者干脆一逃了之,让两个女人直接面对面解决冲突,往往会导致矛盾升级。这个男人的母亲通常会抱怨儿子“不向着自己妈妈”“怕老婆”等,妻子则抱怨丈夫“没用”,甚至“不爱自己”等,严重的甚至可能导致婚姻破裂。在此种家庭环境下,母婴关系的质量自然难以得到保障。
曾有一名男子因为人际关系的困扰前来咨询。在他的记忆中,自己从小就被人欺负,如今的情况依然如此。他尽力给比尔人提供帮助,而当自己需要帮助时,非但身边没有人愿意挺身相助,反倒还有人与欺负他的人一起起哄,为此他感到非常郁闷和困惑。在谈到家庭时,他回忆说母亲比较软弱,奶奶和姑姑比较强势,常常干涉和批评母亲,而父亲则认为自己的妈妈和姐姐批评老婆两句没什么恶意,不但听之任之,大多时候还想着自己的妈妈和姐姐说话。这名男子的母亲觉得自己被夫家欺负却得到不到丈夫的支持,只有儿子和自己相依为命。这名男子认可了母亲的感受,并内化了这种关系人际关系模式。
这位咨询者现在的人际关系模式恰恰复制了母亲的人际关系模式。他为了避免被人欺负,不断地讨好他人并让渡自己的权利,结果自然难以得到尊重,从而导致如今的人际困境。这或许与他年幼的父亲不能为母亲提供足够的精神安全保障有很大关系。
二元阶段——“分离以个体化”阶段,让母亲幸福的父亲才能“被发现” 随着婴儿逐渐长大,他慢慢意识到自己与母亲是两个人,并且开始透过母亲的眼睛看到父亲的存在,父亲通常精神上满足母亲使婴儿看到自己。
二元阶段通常指孩子6个月到3岁的时期。“分离以个体化”是指婴儿从依恋母亲到与母亲精神上的开始分离的过程。
在个体化的过程中,婴儿需要母亲一致、稳定、表里如一地疼爱自己。母亲要做的,不是从自己的心理需求出发控制孩子的发展,二是根据婴儿内心的需要去积极的满足孩子心理发展需求。
这时,母亲需要从一个绝对好的、无缝对接的照顾,转变成一个足够好的、能够尊重孩子个体发展需要的帮助者。只有实现了这样的转变,母亲才能给孩子提供一个发展自我的空间,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力量,从而逐渐有勇气离开母亲独立生活。
特别是在孩子具有探索未知的愿望时,母亲在关注孩子的同时,给予之自由探索的权利,而不是因为自己焦虑或为了满足自己的控制感,限制或者剥夺孩子的自主权。这种最终的爱,可以为孩子的幸福感、独立生存的勇气和信心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这个时期父亲的作用表现在哪里呢? 一个忧郁、焦虑、不快乐的母亲,很容易沉浸在自己的感受里,很难看到孩子的心理发展需求。她更可能潜意识地通过控制孩子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孩子会非常敏锐地铺捉到母亲的潜意识地需求,并用自己的方式来配合母亲,而这通常是以牺牲自己的成长为代价的。
在二元的母亲关系里,婴儿的全能感仍然让他觉得自己是唯一能够满足母亲的人,他肩上承载着母亲的快乐和幸福当然会责无旁贷、全方位投入到让母亲快乐、幸福的工作去,除非他发现有人能够满足母亲,或者母亲能够自我满足。而母亲总是生活在她跟父亲的关系里,不需要父亲,能够自娱自乐、自我满足的母亲并不常见。
因此,如果父亲能够满足母亲的需要并使母亲快乐,孩子就会透过母亲发现,原来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个人能够满足母亲的需要,而且他俩的关系还很亲密,甚至超越了自己和母亲之前的关系。知道这时,婴儿才从精神上发现了父亲的存在,父亲忙活了几年,终于从幕后走向了台前,开始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产生直接的影响。
这个阶段也预示着母婴二元关系接近尾声,儿童成功地进入三角关系中,一个崭新且有意义的心理发展阶段开始了。
未被发现”的父亲等于不存在 如果一个儿童无法从精神层面看到父亲的存在,就会停滞在母婴二元关系里,这和现实中父亲是否存在没有绝对关系。
在我从事心理的过程中,有这样一个案例: 一个三四岁的男孩在幼儿园适应不良,常常告诉妈妈老师打他,这让妈妈感到非常焦虑。但事实证明,这种事情并没有发生过。而且小男孩半夜常常会大喊大叫,说些幼儿园的事,妈妈有时抱着他十几分钟后,孩子才清醒过来。后来,这个孩子发展到根本无法上幼儿园。孩子的妈妈是全职妈妈,爸爸偶尔回家,母子虽然经济上还算宽裕,但妈妈的眼神中常常充满忧郁和悲伤,而且经常流泪。
试想一下,当孩子在家时,母亲至少可以通过照顾孩子来驱散孤独。孩子若离开家,留下母亲独自面对内心无尽的悲伤和孤独,他是不可能投入到新生活中去发展自己的独立性的,他会想尽一切办法重回母亲身边,用自己的方式去照顾母亲,而自己的心理发展的需要自然要往后放。所以,孩子是用生命来照顾母亲,因为母亲不好,他就不好。
如果孩子一直停滞在母婴二元关系中,无法在精神上发展出独立的人格,就容易发展成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反过来,精神精神分裂症者往往都没有从二元关系中成功分离出来。
总之,如果父亲无法满足母亲的心理需求,孩子则无法透过母亲在精神层面上发现父亲的存在。 当然,母亲也不能因此把自己不幸福的责任归咎与丈夫,因为一个人的幸福并不能由另一个人来负责,母亲要学习的是,为自己的幸福负责,有能力让自己享受生活、体验幸福。 本文选自《接纳孩子,接纳不完美的自己》作者:侯瑞鹤(中国妇女出版社) 
思而优儿童心理发展中心,为普及儿童心理知识及心理养育科学而努力,为服务大众提供婴幼儿及儿童心理咨询、亲子养育知识讲座课程等多种心理服务。关注儿童心理健康,预防改善严重心理疾患,为优秀儿童提供心理保健。
地址:杭州市滨江区南环路4280号汇智地1幢431室 电话:0571-85052923或15381069952(同微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