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力13 如何帮助孩子提升抗压受挫的能力(下)

[复制链接]

221

主题

221

帖子

1091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91
ruyi 发表于 2021-1-19 09:09:08
4165 0
本帖最后由 ruyi 于 2021-1-7 09:08 编辑

微信图片_20210106114546.png
  计划分享的三个内容:
1.儿童面对挫折体验的三种行为表现——学会观察孩子、理解孩子;
2.依恋理论视角下的三种亲子依恋模式——父母养育影响着孩子的行为策略;
3.亲子互动实例解说如何帮助孩子发展抗挫抗压能力

  通过前面两次分享,我们归纳了孩子(也包括了我们成年人)面对压力和挫折时的三种行为策略,并且也了解到了这三种行为策略分别对应着三种亲子依恋关系。今天这一讲,我将结合《沟通力》《游戏力》两个课程中的一些技巧元素来和大家分享一个亲子互动的真实案例,来解说如何帮助孩子发展抗挫抗压能力。


   为了理解这个亲子互动中的一些微妙之处,我们还是要看一下上次分享过的一个视频:https://gxu.h5.xeknow.com/s/1tQx6C
  这段视频资料让我们看到了亲子依附关系的生物性基础。研究人员用脑电波仪器观测妈妈和孩子面对同一件事情,比如收听同一首乐曲的时候,它们的情绪反应是否相似。在视频中,我们看到了研究人员让母子两人同时戴上了一种特别的帽子,就是脑电波检测仪器,然后,播放乐曲。首先播放的乐曲是一段欢快的让人感觉舒服喜悦的旋律,研究人员通过仪器可以观测到母子两人的脑电波活动以及心率跳动的状态,是相同的。第二首乐曲选自《彼得和狼》,听起来让人感觉到恐怖和紧张的旋律,从肉眼直接观察母子两人的面部表情,我们能看到孩子比妈妈显示出更强烈的情绪反应,眼睛睁的大大的,面露惊恐,甚至是小脚丫都绷的紧紧的,妈妈始终都是一脸平静的,微微笑地看着自己的孩子,但是通过仪器检测到到母子两人的脑电波和心率水平,结论是他们的内在的情绪反应强度是相同的。通俗的说法也许就是叫母子连心吧。那么,这里就有一个小小的疑问冒出来了,为什么我们肉眼看到孩子的表情比妈妈更痛苦更强烈,而脑电波仪器观测到的母子情绪强度是相同的,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呢?或者说:这段视频,研究人员想要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呢?

  第一点:孩子的情绪唤起水平,和妈妈的情绪唤起水平,其实他们之间是同频的,这样一组关系,他们之间更容易有依恋的感觉,母子连心,母子依恋是有生物性基础的。并且呢,往往亲子依恋关系良好的母子,才更容易进入这种同频的状态,就是视频里所说的共时性。

  (在亲子依恋关系发展不好情况下,父母看到孩子着急上火,他们是无感的,共情能力弱,就不能和孩子同频,就很难给予孩子合适的回应;而有些父母即使能和孩子同频,亲子关系良好的,也不一定每一次都能给予孩子合适的回应,比如说父母自己掉情情绪里去了,尤其是孩子的情绪激活了父母早年的心理创伤种的尚未被消化处理好的负面情绪。)

  第二点:母子两人的内部情绪强度相同,而面部表情的强弱差异,说明妈妈的认知的大脑更成熟,她知道音乐不会有真的危险,同时她还有能力安抚自己的孩子。成人能够觉察和协调自己的情绪,以及将调整后的状态通过外部表情、肢体等来表达,就是我前面说的觉察、理解、并且容纳自己的情绪的能力,而小孩子这方面的能力还在发展中,往往就表现为内外直通。

  对于低幼年龄的孩子,当他们感觉到痛苦恐怖的时候,那个感觉就会很真切地呈现,这个时候养育者需要做的是在同频共情的同时,把自己的应对那些负面情绪的能力借给孩子使用,让自己成为孩子临时的情绪容器,以帮助这个孩子度过这个相对困难的事情,然后在日常的生活中,父母反复地反复地这样帮助孩子缓解情绪体验,也就是把自己的协调情绪的功能借给孩子使用,让自己成为孩子临时的情绪容器,孩子逐渐习得了这个能力,慢慢的,孩子长大了,他也就拥有了觉察和协调情绪的能力。这个学习的过程,孩子习得的这种能力是程序性的记忆,用脑科学的理论来说,这是情绪大脑的学习活动,不是认知大脑的学习,这是在日常亲子互动过程中累积起来的,是父母做出来的,不是讲道理讲出来的。

  这个视频是个实验中的亲子互动单元。我们再来看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亲子互动实例。


  一个小男孩,8岁。参加社区的六一儿童节活动,得到了一个奖品——木制品积木,所有的积木形状都是相同的,长方体形状,薄薄的片状的,每一根的长度大约是成年人的手指的长度。总共大约有两百来块积木。那这个8岁的小男孩拿到奖品回家后就很兴奋地拆开包装盒,在地板上玩起来了。与此同时呢,孩子的妈妈在书房做自己的事情,奶奶在厨房做事。这个时候,这个家庭里的气氛比较平静的。
  然后,过了一些时间,孩子就哭着跑到妈妈身边了,说积木搭不住,总是会倒下来。孩子的样子看起来就是那种气急败坏地,一边哭还一边急得直跺脚。
  ——很明显,孩子正在遭遇挫折体验,很自然的情绪化的表达方式,急得直跺脚,找妈妈哭诉,求助来了。

  那么,我请大家回想一下刚才的视频,当妈妈和孩子同时听一段乐曲的时候,他们被激发起的情绪强度是相同的。那么,把这个理论迁移到这里来,当这个8岁的男孩对着妈妈和奶奶哭诉自己的遭遇,积木搭不起来,妈妈和奶奶看着孩子急得直跺脚的样子,她们的内心的情绪体验是不是也会被激发起来了?也自然地要跟着孩子开始焦虑急躁起来了,对不对?

  人一旦急躁焦虑了,本能地做法是什么?启动自我保护机制,把焦虑感扔出去,孩子就是这样的,搭不好积木,着急焦虑,哭闹,求助,把焦虑传递给家长。家长焦虑了怎么办呢?

  奶奶首先出场了,虽然孩子没去找他哭诉,但是她也忍不住出面教育孩子了。奶奶就对着孩子说:“倒了就倒了,再搭嘛,瞧你那点出息。这也哭,都多大了,羞不羞啊!”
  这是不是很经典的台词啊?面对一个动不动就哭鼻子的小男孩,父母们的经典台词就是:没出息啦,这么大了还哭鼻子羞不羞啊,男孩子要坚强,要勇敢啊,别哭了……

  这样的亲子互动是不是很常见啊?但是在这样的亲子互动里,究竟在发生什么呢?表面上看是大人在教育和引导孩子,而实际上,大人也和孩子一样,被情绪牵着鼻子走了。孩子搭不好积木,内心就体验到了压力和挫折感,情绪开始急躁焦虑,然后就是哭鼻子,急得直跺脚,这一系列的动作行为,都是在表达内心的情绪体验,同时向大人发出求助信号。大人接收到孩子的这些信号之后呢?对孩子说一些看似正确的道理,教育孩子,其实是在批评指责孩子,甚至可以说是在嘲笑孩子。这其实是在把刚刚接收到的焦虑再扔回去还给孩子。
这种方式能起到什么作用呢?能帮助孩子缓解情绪吗?恐怕只会激发出孩子更强烈的情绪,让孩子感觉更糟糕。孩子要么会哭得更大声,要么是认怂了,学乖了,压抑自己的情绪,否则会被批评得更严厉。面对大人的冠冕堂皇的教育行为,孩子能怎么办呢?这样想想,小孩子是不是很无辜很可怜啊?

  那么,作为父母,我们怎样做才能既帮助孩子缓解当下的情绪,又能提升孩子的情绪协调能力呢?也就是提升孩子的抗压受挫能力呢?

  回到这个8岁小男孩的哭诉现场。他是去找妈妈哭诉求助的,一个能够很好得觉察、调适并容纳情绪感受的妈妈通常会怎么做呢?妈妈怎样做,才叫暂时把自己借给孩子当情绪容器呢?

  妈妈首先放下自己的活,听孩子哭诉一番,知道孩子正在面临的事情,然后,她拉着孩子的手,陪孩子去搭积木了。

  ——这个倾听哭诉的过程,妈妈几乎不用说任何话,最多就是点点头,嗯啊几声,让孩子明确知道妈妈在听他说话,妈妈只是听着,同时看着孩子的眼睛,也许可以随手帮孩子擦擦脸上的泪水和鼻涕,孩子的情绪就慢慢降下来了,哭泣就慢慢停止了。为什么?因为现在有人接手他这个难题了,对不对?这其实就等于孩子可以把自己的情绪和自己正在面临的棘手的事情,都交给妈妈来处理了,事实上,妈妈就开始充当孩子的情绪容器了。
  如果妈妈学过积极倾听的沟通技术,也可以做的更多一些,比如可以重复一下孩子的话,“哦,这个积木不好搭,搭起来就倒”,也可以帮助孩子把自己内心的情绪和想法标注出来,表达出来,比如说:“哦,积木倒了,你心里很着急,你很想把积木搭好。”
  妈妈说出这样的话,能起到什么效果?对于孩子来说,他就会知道,有人懂我,妈妈理解我。以后遇到困难了,孩子就自然更愿意告诉妈妈,找妈妈求助了,亲子关系是不是更亲密了?妈妈的存在,对孩子而言是不是就成了一个可以克服困难的象征化存在了。并且,孩子也从妈妈那里学会了言语化的表达技巧,应对挫折体验的时候,除了哭鼻子,我还可以像妈妈那样说话,像妈妈那样去处理事情。
  教与学,是在这个互动的过程中自然发生的,只要我们养育得法,孩子的领悟力和学习力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我们再回到那个亲子互动现场去看看哦。妈妈跟着孩子到客厅地板上,那里散落着一堆积木。妈妈一动手就发现那积木确实不好搭,薄片状的,体积小,又轻飘飘地,看着包装盒上搭出来的房子、埃菲尔铁塔,有模有样的。自己动手才知道真不容易。掌握不好平衡,需要耐着性子,手上的力道也搞不准,看着摆好了,手一松开又歪了斜了。
  在这个过程里,孩子是不是就很着急,他毕竟还小,动手能力毕竟还有欠缺。一方面很想搭出漂亮的造型,一方面能力有限,几次搭不好就着急了,是不是很正常的反应?急得哭鼻子,直跺脚,说明他内心真的是感觉不舒服啦。
  妈妈的动手能力应该是比孩子好一点的,并且她是个成年人,对于能不能搭起漂亮的造型,她并不很在意,无欲无求,那个手工能力发挥起来就更容易了,是不是?
  所以,妈妈可以很轻松地搭,偶尔倒了,妈妈还觉得很搞笑,傻笑傻乐。(游戏力)慢慢地,孩子也开始跟着妈妈笑了。妈妈的轻松的情绪、快乐的情绪也慢慢地感染到了孩子,或者说,妈妈在用自己的积极正面的情绪状态喂养孩子的心灵。孩子在妈妈这个大容器里,慢慢消化了自己的情绪。

  最后,母子俩一起努力终于搭好了一栋房子,都很开心。妈妈提议拍张照片,让孩子坐在房子边上,孩子就很神气地冲着镜头笑,搞得好像那房子是他搭的一样。然后,孩子说他想搭个飞机跑道,那就得拆掉房子了,孩子用小飞机,那种有弹力的,轮子在地板上划几下就可以往前跑的小飞机。孩子用飞机冲撞房子,把房子撞塌了,母子俩又一起大笑。(游戏力)

  这个一起搭积木的过程,就等于妈妈是在做示范,对不对?一方面示范怎么搭积木,一方面示范怎么面对自己糟糕的情绪体验。搭不好,没关系,慢慢来,耐心一点,再来一次,想办法搭好。倒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笑一笑,就好了。孩子在妈妈的陪伴下,体验了承接压力和挫折,并且从压力和挫折里重新振作起来的整个过程。
  从脑科学理论的角度来说,等于孩子的大脑里建立起了一条新的神经通路。或者是这条承受压力和挫折的神经通路又变粗壮了一些。如果父母们没有拉着孩子的手走过这条路,孩子怎么会走呢?
  父母养育孩子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养育是一个身体力行的过程,养育孩子是做出来的,不是嘴巴上说出来的,所谓身教大于言传,从孩子出生开始,一次两次,累积成千上万次的亲子互动,从孩子出生到一岁、两岁……十岁……十八岁成年,父母十几年的身体力行,孩子才能慢慢习得这种能力,把父母相对成熟的行为模式和应对策略融入到自己的人格结构里。

  所以,父母们要知道,我们是养育者,我们不同于学校里的老师,我们不能成为了一个说教者。教育和养育是两码事,一个人需要被教育,需要被说教,但是如果养育工作没做好,再多的教育、再多的说教也没多少效果,并且还容易出现逆反心理的问题。

  最后,再啰嗦一句:今天分享的案例里面,好像把奶奶作为反面教材了。对此,请大家不用在意,不要回家就盯着爷爷奶奶找茬了。作为父母要相信自己,只要我们自身能够成为孩子的好容器,爷爷奶奶怎么样对待孩子,隔壁邻居怎么样,学校老师怎么样,这些都是毛毛雨,对孩子的影响不会很大。

  (此文章由如易心理咨询中心撰写,请勿私自转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推荐阅读

阅读排行

杭州如易心理

杭州首家关注全年龄段人心理健康的专业心理服务机构。

联系方式
  • 电话:0571-85052923
  • 手机:15381069952(同微信)
  •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日9:00-17:00
  • 地址:杭州市滨江区南环路4280号汇智地1幢431-433室

微信公众号

Powered by 花房子科技 X3.4© 2020-2021 Comsenz Inc.

无锡花房子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业务许可证:B1.B2-20200408